十三陵泰陵是谁的陵墓

本文已影响1.68W人 

十三陵泰陵是谁的陵墓,根据不完全统计,从古至今留下了皇上陵寝数以千计,但是留存至今的皇陵屈指可数,其中储存最为完整、面积最为庞大的莫过于北京的明十三陵。以下分享十三陵泰陵是谁的陵墓?

十三陵泰陵是谁的陵墓1

朱佑樘(1470—1505):成化六年(1470)七月三日生于西宫。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第三子,母淑妃纪氏。成化十一年(1475)立皇太子,二十三年(1487)九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弘治皇帝于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初七日卒于乾清宫,年36岁,葬于泰陵。

朱佑樘自幼经历坎坷,九死一生,所以即位后廉洁而贤明。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在位18年间,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史称“弘治中兴”。

陵区附近环境

说到皇帝,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后宫佳丽三千,但也并非所有的皇帝都是这样的,明朝有一人就是严格遵守了一人一世一双人,一辈子只有妻子一人,他就是明朝的明孝宗——朱佑樘。

朱佑樘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中唯一一个只有一个女人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地对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仅没有宠妃,而且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

张皇后兴济(今河北青县)人,父国子监生张峦,母金氏。明武宗朱厚照生母。成化二十三年(1487)选为太子妃,是年明孝宗朱佑樘即位,册立为皇后。据说张皇后活泼可爱、温柔贤惠、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且在张皇后了解了孝宗的身世后,对孝宗也更加体贴入微,恩爱无比。

十三陵泰陵是谁的陵墓

神功圣德碑

泰陵陵事的筹划是在弘治皇帝去世之后。《明武宗实录》记载,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即着手筹办孝宗丧事。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和司礼监太监戴义对武宗说:“茂陵西面有个叫施家台的地方,是个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寝可以在那营建。”于是,朱厚照命太监扶安、李兴、覃观及礼部右侍郎王华等人前往施家台看视,最后确定在那里营建孝宗陵寝。

泰陵陵寝始建于弘治十八年(1505)六月五日,由太监李兴、新宁伯谭佑、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历时四月,玄宫落成,于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将弘治皇帝葬入陵内。正德元年(1506)三月二十二日,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用时10个月,占地约2.6万平方米。

陵墙和古树

虽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也经过仔细的筹划,但泰陵在修建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意料不到的情况,据祝允明《九朝野记》和孙绪《无用闲谈》记载,泰陵营建中在开挖玄宫金井时,曾有泉水涌出:“水孔如巨杯,仰喷不止”。在古代的风水观念中,金井出水,被视为不祥。

泰陵在清康熙时有的建筑即已残坏。《帝陵图说》记泰陵祾恩门情况,“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此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陵园建筑曾经修葺。2006年3月,政府对泰陵抢修,主要修缮项目为碑亭遗存、祾恩殿遗存,对现存残墙做遗址保护;对方城墙体城砖进行剔补,剔补宝城墙及内侧登城马道,修复哑巴院及影壁,疏通宝城以外排水系统等。

泰陵陵宫建筑基本仿茂陵建造,平面布局亦呈前方后圆形状。整个陵寝建筑按《明武宗实录》记载包括:“金井宝山城、明楼、琉璃照壁各一所,圣号石碑一通,罗城周围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门三座,香殿一座为室五,左右厢、纸炉各两座,宫门一座为室三,神厨、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桥五座,神宫监、神马房、果园各一所”。

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院内建祾恩殿(仅存遗址)、左右配殿和神帛炉。第二进院落以陵寝门(琉璃花门)为前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等。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明楼和墓冢。

泰陵是明十三陵未向公众开放的一座陵寝,锈迹斑斑的铁栅栏大门紧锁,高大的红色墙体经历了时光的磨砺已黯然失色,让人看着更加感叹岁月的无情,祾恩殿残垣断壁的石阶石台和陵园苍松翠柏,见证了昔日威严和气派的皇家陵寝。陵园内许多建筑都已不复存在,远远望去陵区标志性建筑明楼依稀可见。

十三陵泰陵是谁的陵墓2

泰陵营建虽然只有10来个月的时间,但却不是一帆风顺。祝允明《九朝野记》和孙绪《无用闲谈》曾记载,泰陵营建中在开挖玄宫金井时,曾有泉水涌出,“水孔如巨杯,仰喷不止”。吏部主事杨子器亲眼看到,如实上奏朝廷。在古代的风水观念中,金井出水,被视为不祥。这样一来,泰陵非改址不可。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历代帝王大都十分重视选择陵地,据说,天寿山间明堂广大,群山似封若闭,中间水土深厚,明成祖就降旨圈地80里,做陵区禁地,将它改名为天寿山。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故称十三陵)、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泰陵的归属者

其中,泰陵是明十三陵中第六座陵寝,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敬皇帝朱佑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泰陵墓主是孝宗朱佑樘,宪宗三子。孝宗朱佑樘的年号是弘治;谥号则是敬皇帝。此人于1470年七月三日生,十一年十一月八日立为皇太子,二十三年(1487)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

育有2子,3女。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七日去世,终年36岁。谥“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十月十九日葬于泰陵。朱佑樘是在明代中不设妃嫔的皇帝。孝康皇后张氏,成化二十年八月八日去世,合葬泰陵。

孝宗在位期间,勤于理政,选用贤臣,当时被任用的徐漙、刘建、李东阳、谢迁、王恕、马文升等人,都是正直忠诚的大臣,在弘治一朝发挥了较大作用。孝宗常召阁臣至文华殿,让大家共议大臣的章奏,写出批词后,自己再批改颁发。所以,阁臣李东阳高兴地说:“天顺以来,30余年间,皇帝召见大臣,都只问上一二句话,而现在却是反复询问,讨论详明,真是前所未有啊!”

弘治十三年(1500年),大学士刘健上奏说,晚朝散归后,天色已黑,各处送来的文件往往积压内阁,来不及处理,如有四方灾情,各边报警等事务,就有耽搁的可能。于是,孝宗特定除早、晚朝外,每日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从此出现了“平台召见”这一新的朝参方式。

十三陵泰陵是谁的陵墓 第2张

由于孝宗一朝,削弱了太监乱政的现象,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挽救危机的治国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史称其时为“弘治中兴”。

然而,孝宗的“中兴盛世”,不但短暂,而且孝宗的魄力也远不及明初几帝为大。例如,太监李广,曾用符箓祷祀等左道之术蛊惑孝宗,又假传圣旨,授传奉官,接纳贿赂,擅夺民田,大兴土木建造府第,还引来万泉山水环绕四周。御史张缙、给中叶绅交章论劾,孝宗却置之不问。后李广惧罪自杀。

又如,后家张氏,横行霸道,孝宗命司礼监官萧敬及侍郎屠勋前往查处,他们秉公办事,触怒了张家,张皇后便大发雷霆。孝宗不对后家裁抑,却只是委屈其间,从中和稀泥。由于孝宗处事优柔,不能果断地惩治豪强,弘治年间,王公、勋戚侵吞民田的情况仍比较严重。据弘治二年(1489年)统计,顺天府的各项庄田总数达332座,占地33000余倾。

这样一来,泰陵非改址不可。当时的督工太监李兴,为武宗所宠信,势焰薰灼,不可一世。他见有人对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见,十分气恼。工部左侍郎李钅遂 ,希望陵寝尽快工成,也认为杨子器多言。

他们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说杨子器“诽谤狂妄”,武宗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杨子器关进了锦衣卫大狱。其他知情官员见状再也不敢提这件事,更不敢为杨子器分辨求情。恰巧,这时有个新被起用的知县,莆田人邱泰,来到京城

见京城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就上疏说:“子器比奏甚有益,盖泰陵有水,通国皆云。使此时不言,万一梓宫葬后有言者,欲开则泄气,不开则抱恨终天。今视水有无,此疑可释。”武宗觉得有理,命司礼监太监萧敬押解杨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验证。

杨子器料到李兴、李钅遂 会堵住泉眼,自己此去凶多吉少,早晨临行时赋诗一首:禁鼓元声晓色迟,午门西畔立多时。楚人抱璞云何泣,杞国忧天竟是痴。群议已公须首实,众言不发但心知。

殷勤为问山陵使,谁与朝廷决大疑。他自比战国时代向楚王进献美玉的卞和,认为自己做了杞人忧天的傻事儿。现在,不知朝中谁能为自己雪清这不白之冤。众官员也为杨子器担心,怕他惨遭李兴毒手。

其实,泰陵金井即使没有出水,但从“风水”的角度看,该陵所见位置的确存在不少不合于“吉壤”条件的地方。如梁份在《帝陵图说》中就曾这样评论泰陵的风水:“山颠巨石,土山戴之。而灵域之脉实生其下,盖天寿山外之山。淆然杂乱,地气不正,穴结无情,非可为弓剑之所也。

况乎黑岭南障,一无所见于前。贤庄,灰岭之水出其左,锥石之水出发其右,二水虽合,环绕南流,流而散也。……则皇堂之地不可言,概可知矣!”谈 迁在《国榷》中也说:“泰陵临溪水,直流若干里,制又卑隘,识者知其地之不吉矣。”

被毁坏的泰陵

不过,泰陵在清康熙时有的建筑即已残坏。《帝陵图说》记泰陵祾恩门情况,“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此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园建筑曾经修葺,修葺情况除三座门由琉璃花门改建成砖砌冰盘檐式门楼外,余同茂陵。其现状较茂陵残坏最为严重。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当时,无论是选址还是构造,明十三陵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特点,它不仅考虑了天时、地利,还综合了人和。所以,从风水的'角度上来说,这是一块凝聚了天地灵气与人间气息的宝地。然而,明十三陵虽然是一块风水宝地,但是,它却阻止不了明朝走向衰亡的脚步。

十三陵泰陵是谁的陵墓3

十三陵是明朝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西北50km处的昌平区境内,是明朝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陵区占地面积80km2,是当今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陵墓建筑和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的营建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止于清朝初年,历时200余年。依陵寝营建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长陵(永乐皇帝陵)、献陵(洪熙皇帝陵)、景陵(宣德皇帝陵)、裕陵(正统皇帝(即天顺皇帝)陵)、茂陵(成化皇帝陵)、泰陵(弘治皇帝陵)、康陵(正德皇帝陵)、永陵(嘉靖皇帝陵)、昭陵(隆庆皇帝陵)、定陵(万历皇帝陵)、庆陵(泰昌皇帝陵)

德陵(天启皇帝陵)、思陵(崇祯皇帝陵)。陵区内除葬有13位皇帝外,还葬有23位皇后、1位皇贵妃以及数十名殉葬的宫人。此外,陵区内还建有7座妃坟园寝(东井、西井、万贵妃坟、悼陵、四妃二太子坟、贤妃坟、郑贵妃坟及二李、刘、周四妃坟)和1座太监陪葬墓(王承恩墓),以及为帝后谒陵服务的行宫、苑囿等各式建筑。

在陵域周围的10个天然山口(东山口、中山口、榨子口、西山口、德胜口、雁子口、锥石口、贤庄口、灰岭口、老君堂口)处修筑了城垣、拦马墙等防御设施,以保陵区安全。

十三陵泰陵是谁的陵墓 第3张

明代皇陵的营建分为卜选陵址、拟定规制、备料施工等几个步骤。卜选陵址是陵寝营建的首要环节。一般先由卜选官员即朝中一、二品官员率风水堪舆人员依据风水理论,“外观山形,内察地脉”,经实地勘察后,选出一处或数处“风水吉壤”,上奏皇帝,必要时还要画出图样,贴上说明,最后由皇帝裁定。

成祖朱棣称帝后即有从南京迁都北京的打算。明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命令礼部尚书赵羾带领江西术士廖均卿等人来到北京附近踏勘陵地。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在昌平境内的黄土山找到了万年吉壤。朱棣遂封黄土山为天寿山,降旨圈地方圆80里作为陵区禁地。

明十三陵陵寝布局不是按照《周礼》左昭右穆的方式,而是以尊者居于主脉,卑者居于从脉(余脉)的布局排列的。长陵是十三陵的首陵,位于天寿山主峰中部,其他各陵分列其左右。

十三陵中长陵最大,永陵、定陵次之,思陵最小。陵寝建造方式可分为三种:一是皇帝生前所建陵,规模大且装饰华丽(如长陵、永陵、定陵);二是由嗣帝所建陵,因有先皇“从俭建陵”的遗诏或受葬期、国力的影响,规模小且比较简朴(如献陵、景陵);三是皇帝生前未来得及建陵,改朝换代后由下一朝代营建(如思陵)。

明十三陵以规模宏伟壮观、陵园体系完整、布局庄严和谐、景色优美静谧、风格典雅古朴著称于世。1957年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十三陵和八达岭作为一个完整的风景名胜区又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经联合国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