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本文已影响2.12W人 

今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截至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了112次,目前已经有很多化学奖的科研成果,早已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今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今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1

10 月 6 日,2021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授予德国科学家本杰明 · 利斯特和美国科学家大卫 · 麦克米伦,以表彰他们对 " 不对称有机催化发展 " 的贡献,这对药物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使化学更加绿色。

" 这个催化概念既简单又巧妙,事实上很多人都想知道为什么我们没有更早地想到它," 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约翰 · 奥克维斯特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两位新科诺奖得主的最大特点——坚持独特与原创,不走与别人雷同的路。

今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不对称有机催化,构建分子的巧妙工具

构建分子是一门艰难的艺术。许多研究领域和行业都依赖于化学家构建分子的能力,这些分子可以形成性能特异的材料、构建高性能电池,或是新药。而所有这些分子的构建通常都需要催化剂。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总是认为,手性催化原则上只有两类催化剂可用:金属和酶。但本杰明和大卫在 2000 年独立开发了第三种催化剂——建立在有机小分子上,从此有了一个新名词 " 不对称有机催化 "。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左智伟曾在大卫的实验室做博士后,他曾听大卫提起过这一新发现的初衷:上世纪九十年代,金属催化剂已经非常成熟,然而这些催化剂价格高昂,而且为了去除微量残余重金属,带来很多生产、环保、健康上的成本。于是,大卫就想另辟蹊径,找到一种不用金属的、价格低廉又环保的催化剂。

几乎与大卫同时,本杰明也在做着类似的探索,最终两人同时为有机催化踢出了临门一脚,开启了自 2000 年以来该领域的`蓬勃发展。事实证明,有机催化不怕水、不怕氧气,还操作简单、价格便宜,深受工业界的欢迎。

著名有机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告诉记者,有机催化剂可用于驱动多种化学反应,尤其在药物领域," 在构建分子时,经常会出现手性分子,就像我们的左右手一样,看起来一模一样,却无法重合。但在制药时,一般只有其中一种有效,而另一种甚至会有毒副作用,不对称有机催化为我们获得优质高效的好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 直到现在,他们两位仍是有机催化领域的领导者。" 他介绍,本杰明一直致力于提升有机催化的效率,而大卫则在光催化领域有了新的开拓——这同样也是诺奖级工作

今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2

“云端之上”的化学奖,

和你有啥关系?

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能让普通人也能点评两句,那化学奖因为太过高深,除了看看“今年又有谁得奖了”之外,给人的总体印象,还是“高高在云端”。

实际上,化学奖的科研成果,早已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不妨看两个例子:

——手机电池

想象一下,如果手机必须要插电才能使用,拔下插头就会断电,还会出现当今“一机在手走遍天下”的科技进步吗?

没错,将手机从插座中解放出来的“功臣”,正是锂电池。

2019年10月,“锂电池之父”古迪纳夫、现代锂电池的发明者吉野彰和在锂电池领域有着开创性研究的威廷汉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诺奖官网给的理由是: “他们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

看看手中,再看看身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锂电池是不是已经无处不在?

今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第2张

——塑料

牙刷、外卖盒、手机壳、飞机零件……可以说,塑料已经融入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但是,当我们“理所当然”地使用这些不起眼的塑料制品时,可曾想过,他们都来源于高深的理论,而且并不久远。

1953年,因在高分子化学方面的贡献,德国科学施陶丁格获诺贝尔化学奖;1963年,意大利科学家纳塔、德国科学家齐格勒因合成高分子塑料,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得益于他们的发现和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被极大地推动。

不过,近年来,人们在谈及塑料时,好像都会“色变”,原因是这种白色垃圾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不过,虽然环保问题让人们对塑料产生了厌情绪,但科学研究无止境,没准儿过几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真的会颁给一个能妥善解决塑料污染的科学家。

除了这两个例子之外,包括已在医院普及的“核磁共振”技术、装点夜幕的霓虹灯等,都是诺奖成果应用于实践的典型例子。

正如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伊格纳罗所言,“摘取诺贝尔奖的任何科学发现都不应束之高阁,而应普惠大众。”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