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本文已影响2.51W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经常都可以听到很多方面的经典俗语,很多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经历总结出来的,也是一种十分形象的表达,以下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1

原话揭示的是生活哲学问题和对少部分人的批判。意思是用通常道德标准衡量,一个貌似可怜之人现实的不如意,一定是由于之前的过错造成的或咎由自取,知道自己错了还屡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是此类人的可恨之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一句俗语,实际上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个哲学问题,如果一个人让外人对他产生同情心,或许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事,才导致此下场。当然这个结论肯定不是绝对正确,但有时候会被拿来批判少部分的可怜人。如果是因为咎由自取,最后落得一个凄惨的处境,对于得知真相的人来说,内心的同情心就会产生改变或者减少。当然“假可怜”的确存在,但我们也不要丢掉正常的同情心理。

可怜分"真可怜"和"假可怜"。前者是自己经过尽可能的努力但境况仍然不佳或灾难降临在自己身上,这种"可怜"相当于"不幸"和"可敬",求助与施助双方在心理上是平等的,比如地震后依然乐观的四川同胞。后者则是有些人有意无意地放低姿态或伪装,用来获取某种好处的手段或博取别人的同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街头的"假乞丐"。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强烈的依赖心是"假可怜者"的"第一宗罪"。他们总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的扶助,别人热情的援手越多,他们自力更生的意愿就越少,到最后,"可怜人"越来越"可怜",让援助者"恨铁不成钢"。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喝过"墨水"、四肢健全,却因偷窃被人毒打致残,最后的尊严也难以保全,实在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自私自利是"可怜人"的第二大可恨之处。在所谓"帮人帮到底"的掩护下,有些"可怜人"不仅不顾援助者的处境不断盘剥,还用"可怜相"来抱怨别人不够在乎他,这让援助者感受到"高尚道德感"的失落,并产生强烈的'自我责备和自我贬低。许多"老好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借钱越来越"狮子大开口",可拒绝后自己却像欠了人家似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2

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下一句更经典,却少有人知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还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至今仍然被使用和普及。俗语文化来源于民间,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很多为人处世的经典语录,后人不断传承和发扬,给我们生活以启迪。

俗语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有的俗语讲的是养生之道,比如“人睡三觉,命比纸薄”,也有的俗语劝诫人们不可过于固执己见,要聆听别人的观点,比如“不见棺材不掉泪”,也有的俗语教给我们很多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比如“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等等。

俗语都是老祖宗的智慧之谈,可以说学好俗语,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读懂一条俗语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很多看似简单的俗语,背后隐含的道理却能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看似很好理解,但是细细品读却充满了很多道理,而这句俗语其实还有后半句,更加的经典,但是却少有人知。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貌似可怜,生活上有诸多的不顺利,但是归根结底,却是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自作自受,或者是咎由自取。

想要搞清楚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还要从“可怜”两个字入手。可怜之人,其实就是那些生活不顺利,有着很多坎坷磨难之人。但是可怜也分为真可怜和假可怜,而假可怜之人,大多具备以下3种特点。

第一点:拥有抱怨、消极的心理

假可怜之人,对人生充满了悲观的情绪和消极的心理。他们遇到什么事,总是第一时间去抱怨别人,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遇到一点苦难,就会有着自卑的心理,从而失去很多良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第2张

第二点:过于依赖别人

假可怜之人,总是企图别人能够多帮助自己,但是殊不知真正能帮助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本身四肢健全,完全有能力自食其力,却因偷盗被人毒打,最后连仅剩的尊严也荡然无存,实在是让人觉得他是自作自受。

第三点:自私

假可怜之人大多有着自私的心理,他们通常装可怜,以此博取他人的同情。比如说自己的不幸遭遇,然后管朋友借钱。他们通过贬低自我来获取他人的帮助,得到了好处后就不记得他人的好处,白眼狼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这句话还有下一句,同样引人深思,就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老祖宗说的这句话,其实还是带有十足的人文关怀。虽然可怜之人都有可恨的一面,但是话锋一转,说的是可恨之人,也有不为之人的苦衷。

比如鲁迅写的孔乙己,虽然他性格迂腐,但是本质上却并不是一个坏人。孔乙己拥有着善良的内心,而且在捉襟见肘的贫困处境之中,依然坚守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他不肯放下读书人的姿态,这一点确实难得可贵。

但是一个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大环境之下是可以改变和影响人的一生。虽说主观上孔乙己顽固不化,但是客观上的大环境是非常封建的,这也造就了他悲惨的命运。所以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这里的“必有可悲之苦”其实隐藏着一种物竞天择的无奈和人情冷暖的辛酸。

结语

我们看待这句俗语,其实要以不同的视角来解读。虽然可怜之人有着诸多的缺点,但是也有一部分命运的成分。如果我们遇到真可怜之人,还是要伸出援助之手,能帮一把就是在做善事。

比如《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向王熙凤求援,王熙凤慷慨解囊,给了刘姥姥20两银子,这20两银子虽然不多,但是在当时可够穷苦人家生活一年了。后来贾府衰落,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被人拐卖,刘姥姥千里去搭救,这正是王熙凤积德行善的善报。

自古就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也有善财难舍的说法,这也是古时候大多数人的观点。其实面对穷苦之人,还是要心存一些善念为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3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通常道德标准衡量,一个貌似可怜之人现实的不如意,一定是由于之前的过错造成的或咎由自取,知道自己错了还屡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是此类人的可恨之处。

这句话的下半句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如果说上半句过于刻薄,但下半句却展露了人性的温暖。意思就是指,一个人若干了伤天害理或违法乱纪的事情,虽然令人可恨,但也可能是由于某些客观条件造成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第3张

扩展资料

自古以来,社会上从来就不缺乏可怜之人。这些人因为生活不顺、或者过于贫困,导致饥寒交迫。杜甫曾写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要知道,古代底层的老百姓生活都比较艰辛,经常入不敷出,所以被饿死冻死在路边的场景经常能看到。可谓是真正的可怜之人了。

真的可怜=不幸(比如天灾:地震,旱涝。或者人祸:车祸,先天性疾病),这一类可怜与不幸之人,我们一定要去帮助,因为这些天灾人祸都是不可控的。

而假可怜=可恨,只是因为自己之前的造成的错误已成定局还不吸取教训,得到大家同情之后还屡教不改的这一类人,这是不值得我们去同情与帮助的,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片面地去理解这句话真实的含义。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