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800字

本文已影响1.52W人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800字,这部电影是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关于它的精彩观后感吧。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800字1

2018年的5月14日,我相信很多人在朋友圈里都会刷到一条震撼性的新闻。一架名为3U8633从重庆出发到拉萨的的民航客机,在九千多米高空的飞行过程中风挡玻璃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爆裂然后整块脱落,副驾驶的半身瞬间被气压吸出窗外,在危机万分之下,机长刘传建顶住低温低压用专业的能力完成了一次史诗级的紧急备降,让机上119名乘客安然无恙返回地面。当时这起新闻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得不说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航空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今年终于有幸能看到改编于这一事件的《中国机长》。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800字

关于航空题材的国产影片本就少见,而《中国机长》除了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所改编的航空影片,并且电影完成度极高,在细节方面也处理得极为流畅。就拿一个细节来说:由于各个机型和公司都会有相应检查单和处理手续,挡风玻璃整块脱落的情况在全球也只仅有两例,因此飞机在如此高的高度还有人员裸露在大气的特情事件在全球可谓是极其罕见。按理来说要还原真实极为困难,没想到电影除了能准确还原出当时的紧急,从玻璃爆裂后舱内外的气压瞬间失去平衡,到飞行仪表开始失灵,再到辅助机长的副驾驶半身悬在窗外,每一个环节都处理得十分细腻,紧凑的节奏让观众瞬间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危机感。

成功将飞机备降的机长原型刘传健曾担任过空军部队的飞行教员,除了技术,心理素质也比常人过硬。可是影片要呈现机长处理危情并不是十分容易,因为事故发生后驾驶舱的人几乎无法说话。而张涵予在《中国机长》里饰演的刘长健十分出色地诠释了什么叫沉稳大气,仅仅通过眼神和肢体动作就能表现出作为机长的专业。在低温低压且逐渐失去氧气的情况下,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刘长健全程保持冷静的头脑,以稳定的心态不断调整飞机的高度,并且正常稳定执行盘旋、备降等一系列熟练操作。

除了张涵予的精彩还原外,机上的乘务组演员的演技也十分出色,让人感受到每一位演员为了电影而付出的努力。据说演员们为了还原真实而专门去学习空乘人员的礼仪与应对危机的专业技能,印象十分深刻的就是袁泉在片中安抚乘客,告诉他们相信我们的专业那一段感人肺腑的话,诠释十分到位。

许多人都会拿这部电影和《萨利机长》对比。虽然萨利机长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与《中国机长》不同的是,萨利机长更侧重呈现机长个人的判断,他根据现实情况,没有接受塔台的建议,不折返也不前行,在六分钟内就决定将飞机迫降哈德逊河。而《中国机长》之所以能被称上一个奇迹,不仅仅是机上119乘客从险象中逃生,更因为机长、乘务员、塔台和地面协助配合的救护员与消防员一起联手将这次备降特情的损伤率降至为零。

假如驾驶飞机的机长不够专业,机上的乘务员没有好好维持秩序,地面塔台没有为飞机准备备降,医护人员和消防队没有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救援等,只要有某一环脱节了,必然酿成惨痛的代价。因此,我相信不是只依靠一个人的能力就能成功备降,这是每一个人都齐心协力才会产生的奇迹。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会叫《中国机长》,它足以体现了全体民航人团结一致去创造奇迹的效应。

“我们会一起回去!”

最初看到这句台词,让我瞬间联想到刘长健驾驶飞机穿越乌云的镜头。内心呐喊的.那句“冲过去”代表着刘长健必须肩负机上119名乘客安全回去的职责,还有回去给女儿庆生的决心。实际上不止是机长,乘务组每一个人都拥有各自的生活。有准备踏入婚姻的空乘,还有另一名机长不断向塔台发出求救信号,在险情中协助乘务组与机长。我相信乘务组会尽心尽力地带我们回家,因为他们每一个人也像普通人一样,是某一个人的孩子或者某一个人的父母,有人在等着他们回家,就像有人等着我们回家一样。

“我们会一起回去!”绝不是用来安慰乘客的一句空话,这句话的背后代表着机长、乘务组日复一日的专业训练,是民航人在安全方面的谨慎与注重,同时也是民航人内心真实的声音。我知道现实生活中也会有人因为飞机的颠簸而惊慌失措,希望看完电影的他们会对机组乘务人员更加信任。

民航不需要所谓的英雄,只需要恪尽职守的安全。民航人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知道每一条生命的难能可贵,清楚每一个岗位的重要性,明白只有规章的合理运行,才能让每一位乘客安全的抵达。这也正是有着日复一日的付出与积累,才能完成“我们会一起回去”的飞行奇迹。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800字2

在我心中,有许多职业是很不同的。

通常来说,大多数职业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即便出错,后果顶多是失去一单生意,少签一个合同,扣掉一些奖金,或是挨领导和老板几句骂。

但有些职业面临的后果却严重得多,可能是上百人的粉身碎骨,百余个家庭的永生之痛,无可挽回,万劫不复。

民航业就是如此。

所以长久以来,民航业始终是我最尊敬的行业之一,因为在万米高空,他们每日所遭遇的情况远比我坐在办公电脑前点文件要复杂和危险得多。

去年川航8633机长刘传健在危急情况下的成功备降,也是我最为关注的新闻。

长久以来,在影视剧和小说中,民航业最通常的存在是“被浪漫化”——这也是缘于外行人对这个行业最普遍的远距离认知:觉得由俊男靓女组成的机组,身穿或纤腰或笔挺的魅力制服,戴着帅气墨镜,走在机场反光的地板上,拉着行李箱最先上机,年纪轻轻就可以飞遍全球,从高空看遍雪原大海,每日都在告别,每日都在重逢,每日都身处于无数的邂逅和艳遇之中。

民航飞行也成了无数年轻人最热衷于从事的行业,有许多年轻女孩哭着喊着谈恋爱只找飞行员。

所以民航故事最容易和爱情故事混搭了,于是有了《冲上云霄》。

在电影《中国机长》里,导演刘伟强依旧没有放弃对机组成员的“浪漫化”,他们可以坐在头等舱座位和身边的独行美女攀谈,初次坐飞机的旅客会在登机口望着帅气靓丽的机组人员感叹他们的俊美。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800字 第2张

然而,这些外人眼中的“浪漫云霄”,仅仅是这个行业的面子。

《中国机长》最真实和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拍出了这个令外人艳羡的行业光鲜浪漫的面子,更拍出了民航业下苦功的里子,拍出了“浪漫云霄”、“成功备降”、“英雄机长”这些津津乐道的标签背后,他们每日工作细节和生活点滴,更拍出了民航业复杂而强大的背后支撑体系。

比如影片开头,是饰演刘机长的张涵予洗澡的镜头,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拍它洗澡,以为是卖肌肉的噱头。

现实中的英雄机长刘传健,不执行飞行任务时,每日都要锻炼、训练体能,风雨无阻,这恰恰是47岁的他,有足够体能在驾驶舱风挡玻璃碎裂掉落后、身处零下40多度的舱内、身体被冻伤、极度缺氧状态下、时速800公里气流吹得眼睛都睁不开、仪表部分失灵靠手动操作的情况下,最后成功备降的重要因素。

洗澡那段戏,他是在水中练习憋气,在日常生活里训练体能。电影用这样一个细节来展示“高空几分钟,地上十年功”。

有多少人27岁就无法继续坚持锻炼身体了,何况47岁?

所以饰演乘务长的袁泉在被头等舱的无礼乘客数落“不过是端茶倒水的、哪里来的那么自信”之后,依旧自信地小声和同事嘀咕说,如果同样是生存在野外,最后活下来的一定是她们空乘,因为她们比常人受过更多的专业训练,具备更多的相关技能和知识

看完电影之后我特意查阅了资料,飞机风挡玻璃碎裂的事故在全球范围内发生过多起,甚至有多位外国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就在玻璃掉落的瞬间,被抛出了驾驶舱。而《中国机长》中真实还原的一个细节就是,欧豪饰演的副驾驶半个身体被吸出窗外,严重冻伤,后来被同事合力拉了回来,而令他没有瞬间被抛出舱外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系了安全带。

这些细节一点都不浪漫,却在紧要关头救了119名乘客的生命。

敬畏生命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句空话,是需要每日体能的训练、日积月累的专业经验和沉着的心理素质为支撑的。没有力量和素质,就没法拯救生命,谈何敬畏生命。

所以影片中,张涵予把刘传健塑造成了一个特别不苟言笑、甚至是冷脸到看似有些不近人情的人,他的沉着和冷静,是深入骨子里,从内到外的。他在遭遇险情时的冷静,可平日里对同事的冷静,是浑然一体的,不是跳脱的,这样更说得通。

所以我很喜欢刘伟强导演的一个处理方式,就是在玻璃掉落、客舱释压事故发生、最大的危机悬念出现之前,除了拍摄不同状态的乘客之外,他还拍了大量的机组工作细节,体能测试,碰头会,气象情况的了解,吃饭,机组上机后的准备工作。

以及在危机情况发生后,不仅仅是机组人员要与险情搏斗,同时联络的还有起飞地重庆机场、目标地拉萨机场、备降地成都机场,还有空管局、空军等等。

为了帮助8633航班成功无阻碍的备降成都双流机场,空管局与机场配合,暂停了当时航线上高度以下的所有航班出港,紧急为8633腾出通道。你会发现民航业远远不止是坐个飞机吃个盒饭那么简单,背后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在支撑。缺少任何一方,都无法达到中国民航处于全球前列的安全运行小时纪录。

这些丰富的细节,都在试图为我们还原一个最为真实的民航业日常,这个行业里当然有像刘传健这样的英雄机长,但更多的时候,靠的并不是某一两个的英雄主义,而是严谨的流程管理和每个人的专业和敬业。

这是另一个维度上的敬畏生命,尽管看起来有些琐碎,并不浪漫,也不可歌可泣。但是更为真实,更有意义。

但在看着银幕上机组人员事无巨细地做安全准备时,还有机场塔台、空管中心与飞行员的一次次对话时,我有种莫名的感动。

所以我很喜欢张涵予在成功备降后下机时,望着天空说了一句话,其中有四个字,敬畏规章。

就像医者的敬畏生命,并非起始于他在手术台上成功地救活了一位病人,而是在他严谨地做手术计划时,就已经开始了。

这个以日常细节来叙述“敬畏生命”的角度是全新的,尤其在商业电影中。

这就是《中国机长》的特别之处,它不再痴迷于对民航业的“浪漫化”,而是拍出了职业化、专业化的民航业,在俊美的制服和每日的邂逅之外,更多的是高知识密度和高工作强度。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