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怎么解释

本文已影响7.32K人 

民以食为天怎么解释,大家对于美食都是十分的喜爱,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这是一个成语,也是一句俗语,意思很简单,感兴趣的来看看民以食为天怎么解释及相关资料。

民以食为天怎么解释1

“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於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现在人们说“民以食为天”,“食”,多 数指直接能吃的饭菜等各类饮食。而这 话的原义是,人民把粮食看作生命的根 本。

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 列传》中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 以食为天。”唐代的司马贞作《史记》的 “索隐”时,注明是出自管子的话。管仲曾 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 之天者,斯可矣。”

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如 此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 和农业关系至为密切,粮食至关重要。人 们对于吃的重要性的认识始终贯穿于中 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

民以食为天怎么解释

民以食为天的 观念,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观念中最 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是司马迁说的。

“民以食为天”解释:指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译文:成就王业的人以人民为“天”,而人民则以食为 “天”。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

示例:吃饭问题不解决,社会就无法稳定,民以食为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民以食为天怎么解释2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出自哪里,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出处

话说秦末汉初有三个人,郦食(yì)其(jī)、陆贾、朱建,三个都是刘邦的人,共同特点是嘴炮无敌,能把活人说死,把死人说活。捎带提一嘴,这个朱建号平原君,大家不要把他和战国四公子那个平原君赵胜搞混淆了。

由于三个人共同的属性,所以司马迁在作《史记》时,就把他们三个合为一传,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写到郦食其的故事时,他说了这句话: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理解起来很简单,君王以老百姓为国家的根本,老百姓则以粮食为生活的根本。

这两句话很简短,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含义,他说透了一个国家及其人民赖以为生的本质。君王以人为本,人民以食为本,要知道,在中国古代,长期都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那样的体会环境下,能意识到这一点,是需要有非常深刻的洞见能力和思想的。

古代很多贤明之士,都反复强调老百姓对国家基本盘的重要性,孔子讲仁,就是要统治者对百姓仁慈;《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也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里的水就是指百姓,舟则是指君王。

纵观古代王朝兴衰,没有那个朝代灭亡,不是因为老百姓民不聊生,才被迫起义,推翻无道君王。

郦食其

郦食其是刘邦的说客,他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寒,寒窗苦读十年,结果只当了一名看门的保安,但是他为人十分狂,当地人们称他为狂胜,所以虽然地位低贱,也没人敢拿他怎么样。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郦食其知道机会来了,但他并没有立马跳出来追随陈吴,而是静观其变。知道刘邦带兵来到陈留,郦食其才从山中走出来,跟随刘邦。他一出场,就帮助刘邦攻克陈留,得城得粮,可把刘邦高兴坏了,封他为广野君。

秦国有4个最重要的要塞,分别是函谷关、萧关、大散关,以及武关,被称为“秦之四塞”,足见其重要性。刘邦攻秦时,带着大部队来到武关,又是郦食其站出来,劝降秦军,使得刘邦军不战而胜,顺利攻入咸阳,灭掉了秦朝。

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郦食其游说六国,为刘邦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刘邦和项羽打得最难解难分时,刘邦都准备撤退的情况下,又是郦食其给出了重要建议,才拿下了当时关东地区最大的粮仓——敖仓。

这就是著名的成皋之战,也是一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民以食为天怎么解释 第2张

成皋之战

当时,刘邦据守荥阳、成皋两地,在荥阳有座山,名叫敖山,山上有一座小城,是秦始皇所建,专门用来储藏粮食,以便随时战斗。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不仅是粮仓,也是古代漕运时重要的中转站。

而成皋呢,是一个关卡,你可能不太熟悉,但说起它的别称,你一定非常熟悉:汜水关、虎牢关、古崤关,就是大名鼎鼎的虎牢关,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地方,是洛阳东部的门户。

刘、项两家在这里摆开了阵势,对他们来说,成皋之战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战,在此之前,项羽一直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因为刘邦实在太弱了,霸王怎么会把他放在眼里?刘邦天天被项羽按在地上摩擦,然后吊起来打,毫无办法。

刘邦已经完全没有心思打下去了,这样打下去,随时都可能嗝屁啊,干脆把成皋让给吕布,我回家休息一下,重振兵马来日再战好了,于是他去问郦食其的意思。

郦食其一听连连摇头,说:“老大,君王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敖仓是天下粮仓,你要放弃成皋,不等于把天下的人民都让给项羽吗?如果失去成皋,恐怕今后再也无力跟项羽一战了!”

刘邦听后,觉得郦食其说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调动兵力,加强防卫,一副死磕到底的样子,手下士兵看到主帅这么有信心,不由士气大振,待到后来跟项羽开战时,虽然兵马不如项羽多,也不如项羽精锐,但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筷子——民事食为天

除了郦食其的故事,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根筷子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筷子,是中国人自古至今都没有变过的吃饭工具,两根竹棍就是一双筷子,在易卦中,二数先天卦为兑卦,兑就有吃饭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

兑字,从人、从口。

另外,筷子形状是直长、尾部方、头部圆,易卦中圆为乾卦,乾为天。筷子用来吃饭,筷头入口,为天,这不就是“以食为天”的意思吗?

民以食为天怎么解释3

两千六百多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意思是:对于统治者来说,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对于老百姓来说,粮食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了解把握老百姓最看重的粮食,那么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了。

粮食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其实,就是工业现代化的今天,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始终是把粮食当作第一要务来抓的。

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庄稼是很辛苦的,在化肥、农药、农机、水利都不很发达时,那时在北方一亩地的产量也就是一、二百斤,遇到灾年有时只能收获几十斤

甚至颗粒无收,几千年来的农耕一直是这样。“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庄稼人虽说一年到头辛苦,但还是充满希望。陶渊明的诗就表达了这种情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勿违。”农夫是不辞辛苦的,就是为了一个好收成,但很多时候是“水即害我菽,蝗又食我里粟。”(宋诗)

经历过上世纪六十年代大灾荒的`这一代,应该对粮食的重要性理解最深刻,那时,不单粮食,其他的食品包括肉、蛋、蔬菜,供应都非常匮乏,连豆腐也得凭票供应。小时候奶糖是吃不到的,也买不起,偶尔得到几块硬水果糖,兄弟姊妹多,每人分一块是不够的,母亲会用牙咬碎,给我们公平的分开,其实那时的硬水果糖才一分钱一块,奶糖二分钱一块,但在物资匮乏、低收入的年代,儿童爱吃的水果糖

也是不可多得的。大哥的最大愿望是什么时候可以猛吃一顿爆米花;二哥最愿意吃红糖,他的愿望是什么时候可以大口大口的吃红糖,其实,这红糖味道怎么能比得了水果糖?多年后我们说起此事都哈哈大笑,现在的年轻一代,大概怎么也想象不到当时的情景。记得大姨妈来找妈妈串门

民以食为天怎么解释 第3张

每次都是带着两个玉米面饼子作为午饭,那时面粉、大米供应也是有限的,主食就是玉米面,不够吃就“瓜菜代”。在我十几岁时,正赶上了全国大饥荒,记得有一次饿极了,没什么吃,只好小油菜沾面酱充饥,太咸就喝水,喝水也能减轻饥饿感,当时很多人为此全身浮肿。那时城市里有很多农贸市场,当时叫“自由市场”,经常在市场卖食品的摊位前垂涎欲滴。那时的价格很高的(相对来说),也没有钱!

有一位好像有点残疾的人,突然扑到食品前,抓起来就往嘴里送,摊主赶快过来抢夺,那人就在食品上吐唾沫,摊主只好不要了,挨几拳头也是少不了的,那人就在一边慢慢的吃了;如果不是饿了,大约不会有人干这种事。当时家家户户粮食供应都很紧张,讨饭是讨不到的

这样的残疾人,靠这样的方式充饥,身体只能越来越虚弱,一旦有点病灾,饿死是早晚的事。事情已经过去近五十年了,由于是亲眼目睹,当时的情景在脑海浮现多年,印象很深。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里还有一段记载,说的是楚庄王围宋,宋城被楚包围半年之久,城内没吃的、没烧的了,最后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原文是:“析骨而炊,易子而食”,也就是劈人骨烧炊,互相交换孩子吃。

大概是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这是多么惨烈的事,文中没说交换的是活孩子还是饿死的孩子;不管是死是活,读到这里感到非常震惊。西方攻击中国的人权,中国回应“人权首先是生存权”,看《史记》这段记载,我深以为然,人的生存权都不保证了,何谈“礼节”与“荣辱”!

我也不认为宋城的人没人性,人大概到了这种地步,求生是第一位,《资治通鉴》还有一段记载,一个叫圆通的人被关押,关押他的人不给他吃的,要饿死他,圆通饿极了,就把自己胳膊的肉吃了,可见即将被饿死的人能做出多么惨烈的事。我们的历史上多次记载因战争和灾荒发生人吃人现象

“易子而食”的记载不止一处,而一些昏庸的统治者坐在高高的庙堂上,体会不到人民的痛苦。晋惠帝就说了一句遗笑天下的话,《资治通鉴》记载:“时天下荒饥,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肉糜就是肉粥,百姓都饿死了,而晋惠帝却奇怪老百姓为什么不食“肉粥”。史料说晋惠帝:“帝为人戆呆”。戆呆就是头脑鲁莽和痴傻,这样的君王,怎么能带领他的臣民实现“仓廪实,衣食足”?怎么能让他的臣民“知礼节,知荣辱”?

“民以食为天”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这句名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饥饿与穷困逐渐离我们远去,“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意义也随之减弱。没有人现在还在饿肚子了,即便是乞丐,你给他一个馒头,他大概也会向你翻白眼表示不满,如今的市场经济,他每次如果只乞讨到一个馒头,是没法生活下去的,大概会要了他的命,而在饥荒年代,一个馒头能救一条命的。

现在的人,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减肥、怎样降低高血脂、高血糖,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夏天在游泳时遇到一位来自四川的老板,带着十几岁胖墩儿子来青岛度假,他说他儿子一顿饭吃掉一只烤鸭。这种吃法不说是暴殄天物,至少也不科学、不养生,但现在人们都见怪不怪了,这和我们小时候一块硬水果糖咬开分着吃,有着天壤之别,不!比天壤之别还要大,只是找不到更合适的形容词。

《朱伯庐治家格言》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的古人为了温饱,与大自然抗争了几千年,就是到了朱伯庐的清初年间,这一粥一饭和半丝半缕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猪、羊和家禽的饲养也不是轻松的事。因此朱伯庐告诫后人:“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现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顿饭就要吃掉一只烤鸭,朱伯庐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虽说时代不同了,物质丰富了,我们也不应该把艰苦奋斗、勤俭持家这种传统丢到脑后。

09年去韩国旅游,韩国所有厕所都备有大卷卫生纸和香皂,很多人体验过内急而没带卫生纸的尴尬和狼狈。当时就在想,我们的城市厕所不知什么时候也能做到备有卫生纸和香皂的地步,像机场等个别备卫生纸的厕所,也曾有人扯一大堆卫生纸带走的现象,我们的厕所才刚做到不收费了

要做到像韩国那样,估计还得一段时间。在韩国还遇到一位嫁到了韩国的青岛老乡,感到很亲切;我问她韩国的一般工人每月能挣多少钱,她说大约合人民币一万多元,而且只要肯出力,就会挣得多;不像国内,体力劳动工资是不高的。扯走卫生纸的人要是也能工资一万元,他大概不会丢人显眼的扯一点卫生纸带走,这是否是贫穷与富有的差距?这是否应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

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去贫致富的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经济单极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崛起如果不能带来文化的崛起,就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或缺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崛起。强国必先富民

一个强大国家的人民,必定是衣食丰足,安居乐业。其实“仓廪实,衣食足”并不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然条件,最多只是个重要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去展现“知礼节,知荣辱”,这实际上是国民文化素质的体现,我们的国人还需要为“仓廪实,衣食足;知礼节,知荣辱”付出艰辛努力。

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到主题,让一首唐诗作为结束语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