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面对恐惧时该如何巧妙化解

本文已影响3.61K人 

当孩子面对恐惧时该如何巧妙化解,当孩子因害怕、恐惧而情绪激动甚至哭泣时,父母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允许他宣泄。下面是关于当孩子面对恐惧时该如何巧妙化解的内容!

当孩子面对恐惧时该如何巧妙化解1

韩雪曾在《跟着贝尔去冒险》里提到她对青蛙的恐惧,是因为小时候在弄堂里被小伙伴用青蛙吓唬,即便时隔几十年,她对青蛙的阴影仍旧挥之不去。

我有一个朋友极度怕蟑螂,即便知道蟑螂没有能力伤害自己,但每次见到蟑螂,她都会害怕到发抖、大喊大叫、甚至难以抑制地大哭,这种对蟑螂的恐惧,对她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她对于蟑螂的恐惧,源于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候她跟邻居的小伙伴在屋里玩,一只蟑螂飞到她身上,小伙伴非但没有搬她赶走,反而恶作剧地把蟑螂塞进她的衣服里。她吓得全身抖动,疯狂大喊大叫,后来还是一个大人帮她把蟑螂抓出来。

她回家之后一直哭,她妈妈知道原因后,不仅没有安慰她,反而觉得她小题大做,试图终止她的哭泣。就这样,从那以后她对蟑螂的过度恐惧,一直从童年延续到成年,成为她内心难以越过的障碍。

其实,恐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绪,儿童对黑暗、凶猛动物、形态丑陋的昆虫、死亡、雷电的恐惧,都是非常正常的。

但父母不能因此忽视甚至漠视孩子的恐惧情绪,当正常的恐惧发展成过度恐惧,这将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一辈子都会产生抹不去的心理阴影。

幼小的孩子最大的依靠就是父母,当孩子面对恐惧时你都是怎么处理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1、逃避型

不让孩子接触他害怕的东西,对其避而远之,闭口不谈。

影响:孩子一直无法正确认识恐惧背后的具体原因,遇到类似的事情习惯性用逃避思维来面对,最后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2、忽视型

“没什么好怕的”,觉得事情无关痛痒,轻描淡写的回应孩子的恐惧反应。

影响:孩子与父母难以建立亲子信任,在父母这找不到认同感,以后遇到其他心理问题或者敏感期的情绪问题,也不会找父母进行沟通。

3、嘲讽型

“怎么这么胆小”、“连这都怕”,不仅忽视孩子的恐惧,甚至否定他的恐惧情绪。

影响:不尊重孩子的恐惧情绪,也容易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变得自卑、怯弱,甚至丧失战胜困难的勇气。

有时候,孩子面对的恐惧来源不止是自然界的事物,最大的恐惧往往是人,“害怕父母的责骂”、“害怕被大龄班同学欺负”、“害怕陌生人”。

当孩子面对恐惧时该如何巧妙化解

那么,当孩子的恐惧发生时,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建议父母从这几点出发:

1、接纳孩子的恐惧情绪

当孩子因害怕、恐惧而情绪激动甚至哭泣时,父母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允许他宣泄。

如果孩子哭泣,先让他哭一会儿,给予拥抱或爱抚,看着他们的眼睛共情,“妈妈知道你害怕,对吗?”、“妈妈在”,孩子在得到安抚后,就会愿意敞开心扉,说出恐惧的原因。

2、用语言和孩子建立有效沟通

用言语疏导和描述孩子的情绪和恐惧的事物,用温和的语气询问孩子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孩子没有回答,家长可以试探性询问,是不是虫子跑到身上所以害怕?是不是虫子长得很丑所以害怕,帮助孩子寻找到恐惧的原因所在。

3、教孩子换个方式认识恐惧的事物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美好的,可以尝试教孩子换个角度看待他恐惧的事物,比如孩子害怕会说话的扫地机,可以带孩子一起认识他,“你看扫地机有两个眼睛,有大大的嘴巴,是不是很像个可爱的小朋友”。

孩子在重新认识恐惧的.事物后,可能会逐渐放下心里的防线,不至于对其产生过激的反应。

4、循序渐进解除孩子的恐惧

拿学游泳为例,如果孩子怕水从而不敢下泳池。妈妈可以先牵着孩子的手站在距离水池5米远处,等到孩子没那么怕了,妈妈再慢慢牵着孩子的手靠近泳池,距离控制到1米远左右。

再等一段时间后,妈妈可以尝试让孩子站在水池边上,但先不接触水。等孩子比较能接受了,再让孩子在水池边上用手或脚接触水,到最后再询问孩子的意见,让他尝试下水。

5、借助心理暗示,让孩子远离恐惧情绪

恐惧也是一种负面情绪,而心理暗示最大的特点就是潜移默化,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妈妈们不放试一试七田真5分钟暗示法,帮助孩子消除负面。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父母需要拥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清楚原因、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帮助孩子。随着孩子对自己身体素质的自信、平衡感的提高、情绪管理力的提升,克服恐惧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当孩子面对恐惧时该如何巧妙化解2

一、孩子出现“恐惧感”时,背后常是这3种诱因

要了解藏在小朋友恐惧的背后,有什么我们“看不到”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思考。

1、成人的吓唬会不经意让孩子留下阴影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短时间内顺从、听话,会选择用“恐惧感”来对待孩子。比如说,遇到孩子不肯去睡觉的时候,家长会告诉孩子,如果再不睡觉,巫婆或者大灰狼会来抓他!

可能孩子会因为害怕而马上服软,但是这种无形的恐惧感会深深留在孩子的心里。有些长辈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利用孩子对老师的权威感,会祭出“老师”的名号。

“如果你再不听话,就告诉老师,让老师来批评你,老师不喜欢你了。”家长忽略了“吓唬”的方法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的动画影视作品良莠不齐,掺杂着许多暴力或者恐怖的原色。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当他们看到这些妖魔鬼怪、恐怖暴力的动画片时,不能很好的区分辨别。

孩子就像一张干净纯洁的白纸,千万不要过早地让暴力、恐怖的元素留在上面。

2、过分保护会使孩子缺少心理挫折力

很多家长处于保护的心理,不会希望孩子被欺负,就会限制孩子跟同龄人的交往和玩耍。

由于缺少社交机会,所以面对公众场所的社交环境时,会表现出恐惧、害怕和退缩。甚至会因为缺少和同龄人交往相处的经验,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更容易发生矛盾。

当孩子面对恐惧时该如何巧妙化解 第2张

3、恐惧可能是孩子吸引关注的手段之一

当孩子希望能跟父母睡在一起的时候,但是父母希望孩子能够独立入睡,孩子会说怕黑、怕怪兽而让父母陪伴。这种情况就是孩子利用恐惧感来让父母妥协。

有心理学家表明,一个人的恐惧与他所经历过的事情有密切的相关,或者是对相关人物有比较大的恐惧感。当孩子害怕洗澡,那可能是因为孩子在某次洗澡中经历了一些让他害怕恐惧的事情。

当孩子害怕打针,可能是某一次的打针经历让孩子“记忆犹新”,或者医生、护士的一些行为让孩子感到害怕。

二、当孩子出现恐惧感时,家长的哪些方式是无用或者错误的

1、讲道理、分析对于处于害怕的孩子来说是无用的

成人总希望用理智的沟通去解决感性的问题,这无疑是南辕北辙。当孩子处于极度的恐惧当中,理智已经被情感所控制,所以大人的说教、分析对于孩子来说相当于“天书”。

即便妈妈告诉孩子“不用怕,一点也不用怕。”也无效,长此以往还会让孩子感觉不到安全感,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

2、否定和置之不理就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不过是一只狗,有什么好怕的!”“我小时候都不怕水的,你怎么这么胆小!”“打针就为你好,痛一下子而已,忍忍就过去了!”“打雷是而已,哭什么哭!”

成人如果用这种否定、不接纳、讲道理的话语去帮助孩子面对恐惧,不会对孩子克服恐惧有帮助。

3、过度保护会让孩子缺少锻炼的机会

既然孩子怕水,就不要去游泳好了。这样一刀切的做法确实能够阻止很多危险,但孩子也会因此而缺少挑战,缺少学习很多技能的机会。

同时,很容易传递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息,一遇到困难就马上放弃好了。“既然你这样害怕,那我们就算了吧!”是很多“爱子心切”的家长的想法。

绝大多数孩子会因为成人的看法而选择逃避。孩子规避了危险的同时,也一同将提升自己、挑战自己的机会也规避了。那家长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正确克服困难呢?

三、孩子出现恐惧感时,三步简单处理

1、共情,是家长当下马上能做的第一件事情

当孩子出现惧怕某样事物的时候,轻声地告诉孩子:“我能感受到你的害怕,我能理解你的害怕。”家长请给予孩子足够的安抚,抱着孩子,轻轻拍拍背部,或者抚摸孩子的手,让他感受你的体温和气息。

用温柔的身体接触和感同身受的表情,耐心地倾听孩子心中的恐惧和不安,或者只需要给他们一个安静的空间去消化心中的不良情绪。

2、言传身教,让镇定的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身教远胜于言传,面对恐惧的事物,家长的表现能够影响我们的孩子。当我们足够镇定,成为孩子最强大的后盾时,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直面恐惧,克服恐惧。

如果家长都惊慌失措,或者焦虑不安,那么孩子更加有害怕的理由了。“妈妈也这样不安害怕,那这个事情也一定很可怕!”

3、让孩子去历练,是为了更好地克服恐惧

当孩子的情绪平复之后,我们是让孩子避开恐惧还是直面恐惧?如果我们选择帮助孩子去克服恐惧,那么不妨让孩子去历练。

即便刚开始的时候会失败,会再次恐惧,但只要帮助孩子建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具体方法,那就能让孩子收获更多自信。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