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多说“我们”

本文已影响1.07W人 

和孩子多说“我们”,孩子是上天的馈赠,家长应当与孩子统一战线攻克难关,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能力是比较轻松的,认真教育孩子的人终会有所收获。不过平时我们要和孩子多说“我们”。

和孩子多说“我们”1

“我们”包含说话的个体,表达的是—个统—战线的问题。而“你”则有明显的对立倾向。所以,跟孩子要多说“我们”,少说“你”。

我做过一个小调查,询问过近五百位家长,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是用“我们”,还是用“你”,有四百多位家长说用“你”。剩下的这些家长里,有805的孩子是六岁以下。他们认为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可能就会说“你”,而不会说“我们”了

有一位家长,儿子刚上一年级、她对我说:“我对你这个问题特别敏感,也让我反思很多。就在前不久,我儿子刚跟我聊天,说我最近说话特别严肃。”

和孩子多说“我们”

“孩子上小学,大多数家长的神经就开始绷紧了,说话也会随着严肃起来。”我说。

“对,我就是这样,都说别给孩子压力,可是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处处表现很好啊—我就是这样,所以天天对孩子说:‘你可不能贪玩啊,都上小学一年级了。’

“很多家长都这么跟孩子说过。”

“是啊,所以,我并没有觉得我有什么不妥。可是那天我儿子说:‘妈妈,我上了小学之后,所有的事情部是我自己的了,是吗,’我说:‘是啊,儿子,你已经开始自己的人生了,不能再依赖妈妈了。’”

“你这是把孩子的安全感带走了。孩子觉得你不会支持他了,他只剩下他自己了。”我解释说。

“对对,老师你说得太对了。我现在仔细回想一下,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跟孩子说什么事,都说‘我们’,我说‘我们的老师是一个很和善的老师’,我会问‘我们今天玩得怎么样,宝宝?’可现在我说话,都是‘琪琪,你得怎样怎样。’

“从‘我们’一下子就到‘你’,孩子肯定会有点接受不了。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情,只要有父母的支持,他就有勇气,有信心。可如果他发现父母完全撒手,只剩下他自己,那他就会产生恐惧,能做到的也不敢去做,自然也做不好。”

“哦,还有这样的功效呢。看来和孩子说话,这学问也很大啁。”

很多家长之所以跟孩子说“你”,而不再说“我们”,只是觉得孩子长大了,应该让孩子有独立意识,但其实越是用“你”来描述事情,孩子越无法独立起来,因为他没有安全感。

和孩子多说“我们”2

幼儿园老师布置了亲子作业,秋天到了,树叶飘落,请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欣赏秋景时,别忘了捡一些好看的树叶,一起动手做几个可爱有趣的树叶标本。

西西和兰兰是好朋友,她们约好了,周日时和妈妈一起去公园,她们要捡树叶,也要在公园野餐。

两个小家伙提前准备了玩具和小零食,妈妈们也准备了一些食物,于是一起去了公园。

到了公园,两个小女孩很兴奋,在公园里一边走一边玩,还不忘捡树叶,很快,她们就捡了很多叶子。

后来,她们累了,妈妈们铺上地垫,准备让两个孩子吃点水果,喝点水。

西西很想吃兰兰带来了马卡龙小甜点,但兰兰不同意,她说:“不行,这是我的,我还要吃呢。”

妈妈让兰兰和西西分享,兰兰就是不答应。

后来,西西看到兰兰带来的粉色泰迪熊,很想摸一摸,抱一抱,兰兰又说:“不行,泰迪熊是我小姨送给我的生日礼物,这是我的。”

休息了一会儿,西西建议兰兰去健身器材广场那里玩荡秋千,兰兰说:“太晒了,我还想再休息一会儿。”

渐渐地,西西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到后来不太愿意和兰兰一起玩了。

而兰兰,依然三句不离“我”。

“我不想捡树叶了,已经捡了那么多了。”

“我想听妈妈读故事书。”

兰兰妈妈也尴尬不已。

很显然,兰兰是个比较自我的孩子,做事情以自己为主,不考虑小伙伴西西的感受。

她没有意识到,她和西西是结伴来公园的,应该和朋友友好相处。

但她左一句“这是我的……”,右一句“我不想……”,让西西感受到被冷落,被忽视。

于是,西西不愿意和兰兰一起玩了。

生活中,喜欢说“我”的孩子,他们在潜意识里更多地强调自我,常常会忽略他人的感受。这很不利于儿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经常说“我”的孩子,在社交中是处于不利地位的。

第一,不能融入团体。

当孩子说“我”时,他代表的是他自己,潜意识里他把其他伙伴排斥在外,这样的孩子,也就无法融入团体中。

畅销绘本《神奇校车》系列之《迷失在太阳系》里,卷毛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天文馆的宇宙剧场,看太阳系是如何运转的,阿诺的表妹珍妮也来班里旁听。

但这女孩一开始就很自我,句句不离“我”、“我们”(珍妮所说的“我们”,是她的学校、老师、同学,和阿诺表哥的老师、同学都是对立的),让同学们有点反感。

“这个我知道,我在学校门门功课都是优呢!”

“我有五台电脑。”

“去年,我们班就参观过天文馆了。”

“我们学校的.房子比你们学校的要高。”

“我们学校的秋千比你们学校的好多了。”

“我们的老师比你们的老师还搞怪。”

珍妮先是夸自己,后来又不停地夸自己的学校和老师,同学们对此很是反感,对珍妮也友好不起来了。

珍妮一开始也就无法融入新的团队中,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第二,无法发展出合作、共赢。

孩子与一群小朋友一起玩时,当他说,“我要去做……”,或者“我想玩……”时,他是丝毫考虑不到其他小朋友的感受的。

他总是一个人行动,一个人思考,自然也就无法和其他小朋友合作,无从去体会共赢的感觉。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对儿童来说也是如此。

儿童需要社交,需要从小试着与小伙伴合作,才能有团队意识,才能和团队实现共赢。

孩子需要良好的社交关系,这也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引导,改变孩子以往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

让孩子多说“我们”,而不是“我”。

“我们”与“我”,一字之差,表面上看,只是简单的习惯用语问题,然而,却关系到孩子与他人相处时的心态。

当孩子说“我们”时,说明他心态包容,有团队意识。

《儿童社交心理学》中指出,喜欢说“我……”代表一个人非常自我,也证明说话者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更多地关注他人或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我们”和“我”相比,是一个更加开放的词语,也意味着说话者与听话者是战友,是共同的盟友。

比如,当孩子和小伙伴说,“我们去玩球吧”、“我们一起去摘树叶吧“,孩子就给了小伙伴信任,也代表孩子默认自己和小伙伴是一个团体的,他们需要一起去做事情。

和孩子多说“我们” 第2张

回到《迷失在太阳系》这本书中,因为发生了点意外,卷毛老师暂时离开了驾驶室,同学们都慌了。

这时,珍妮站了出来,她开始驾驶神奇校车。她开始和大家一起想办法,他们通过卷毛老师留下的教学笔记,成功返回了地球。

“这次,多亏了珍妮!”

“我说吧,她这个人其实挺好的。”

同学们也改变了对珍妮的看法。

珍妮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再一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夸赞自己,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努力想办法,她真正融入了大家,那时候,珍妮和他们成了一个团队,他们也顺利返回了地球。

孩子成长中的每个问题,都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视。

当一个孩子常常说“我”时,父母不要不在意,也许孩子在社交中太自我了。

请引导孩子多说“我们”,取代“我”,让孩子放弃以自我为中心,试着融入小伙伴中,进而发展出良好的社交关系。

若孩子拥有良好的社交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他能更加自信和开朗。

长大后,他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处理起来也更从容。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