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臼之交的故事

本文已影响1.55W人 

杵臼之交的故事1

【成语】杵臼之交

杵臼之交的故事

【注音】chǔ jiù zhī jiāo

【解释】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分。

【用法】作宾语;指不计贫贱的友谊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相近词】君子之交

【相反词】小人之交

【同韵词】玉减香销、天理昭昭、目披手抄、朽棘不雕、梗泛萍飘、滴水难消、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紧打慢敲、声闻九皋、枉勘虚招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有一个穷苦好学的读书人,名叫公沙穆。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读书,总认为自己所学有限,想进入京城太学继续深造。

公沙穆家中穷困,没有那麽多钱作为他入太学学习的费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吴佑的富户家做舂米工人。吴佑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

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佑来到他的身边,吴佑见公沙穆举止斯文有礼,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谈起来。言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吴佑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为朋友。

在封建社会,贫富县殊,等级森严。一个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交朋友,是件难得之事,因此被传为一段佳话。

杵臼之交的.故事2

【注音】chǔ jiù zhī jiāo

【成语故事】东汉时山东胶东书生公沙穆隐居在东莱山求学,为筹集求学经费,穿上粗布衣服到陈留郡长官吴大人家做舂米雇工,吴大人见其谈吐非凡,就与他结交为好友,并资助他继续求学。后来公沙穆学成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正义官员。

【出处】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吴祐传》

【解释】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分。

【用法】作宾语;指不计贫贱的友谊

【相近词】君子之交

【相反词】小人之交

【示例】追忆乾隆丙辰荐鸿博入都,在赵横山阁学处见美少年张君名顾鉴者,彼此订杵臼之交。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六卷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