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故事

本文已影响2.66W人 

孙中山的故事1

创建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

孙中山的故事

中国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是孙中山先生于XXX年8月在东京创立的青山军事学校。

XXXX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发动了庚子惠州起义后,革命风潮逐渐弥漫全国。当时,自费赴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学生,有不少希望能够进入日本的陆军学校研习军旅。但由于清政府规定,凡投考外国军事学校的学生,必须由各省督抚保送;一切非公费生均不得投考日本的军事学校,并由清政府驻日本公使蔡钧照会日本政府协助执行,因而一般人无法入日本的军事学校。时孙中山先生正在日本东京,感到革命需要军事人材,便请日本陆军少佐日野熊藏帮助,在东京附近的青山设立革命军事学校,以训练有志献身革命军事工作的留日青年学生,并聘请日本陆军上尉小室健次郎为助教。这就是中国第一所革命军事学校。主持军事训练工作的日野熊藏,是当时有名的军事学家,曾发明日本式盒子炮及木炮,因与孙中山先生互相研究南非洲波亚人的游击战术,遂成知己,助教小室健次郎亦系富有军事学识的专家,两人均属义务性质,不领工资。

孙中山的故事2

"与国同春"--孙中山先生勖勉报界人员的题字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中山先生因形势所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以革命尚未成功,仍以国民一分子身份,周游各省,广事宣传,以期唤起群众,把革命进行到底。

在唤起群众上,孙中山对报界人士特别寄予深切的期望。1912年5月初,孙中山自福州抵达广州。广州、香港等地报界人士于5月4日联合假座东园(故址在今越秀南路,系一所具有文化公园性质的巨大庭园)开会欢迎,孙中山在欢迎会上致辞勖勉报界人士,恳切指出"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望诸君认定宗旨,造成一健全之舆论。"时革命党人冯自由等在香港创办《大光报》,以广东全省(包括香港、澳门)及国内外各大城市为行销对象,孙中山特给它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勉励它为民主共和国的巩固和发展而大造革命舆论,务求"与国同春",也就是要与民主共和国共存共荣。孙中山在勖勉广州、香港报界人士的同时,为新创办的《大光报》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

不少报界人士没有辜负孙中山的期望,刚正不阿,为巩固民主共和国而尽到应尽的责任。其中尤以《大光报》执着"与国同春"的精神持正义以抗强权,威武不屈,甚得读者好评。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俄国爆发革命,成立社会主义政府,世界观感为之一新。《大光报》敏锐地觉察到社会主义已经登上世界舞台,适时地站在时代的前列,开展以"社会主义与中国"为中心的宣传活动,予读者以社会主义及劳工解放问题的新知识,颇能唤起社会各界人的注意,也受到孙中山赞许。

1920年1月,《大光报》发行年刊,孙中山应邀为之撰《大光年刊题词》,借报名"大光"立论,申述报刊对国家与人民责任。题词说:"......光明者,不外是使人认识实在,认识真理之工具。苟有工具而不用,或遗其实而鹜其名,则无益而有害。抑且以光明与人者,其功固大而责任亦重。苟挟其成心而以先入为主,则非光明主义,而祸患将由是而始。“大光”之名吾固深喜之,而又望其能与人真实之知识,互助之精神,不负其名也。"这篇题词进一步发挥了"与国同春"的含义。

孙中山的故事3

这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伟人少年的故事——孙中山》,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书中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使得孙中山这个形象在我心中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

这本书主要讲了历史伟人孙中山虽然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小院,但少年时期的他发奋读书,立志报国。他从六岁起,就经常跟随姐姐上山砍柴草,去池塘边捞猪饲料。年纪稍大,便下田除草、排水、放牛;有时还跟外祖父出海。贫困而勤劳的生活,使他懂得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正是这些,才造就了孙中山立志报国的信念。

看到这些,我真为自己感到愧疚。同样是少年,孙中山过着那种艰苦的生活,而我却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却还嫌不够,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如果我到孙中山的那个年代去生活,一定会叫苦连天的。可是,即使生活在那种环境中,孙中山还是不忘发奋读书,以至于他最后终于圆了他的心愿。再看看我吧,虽然家里堆满了书,可我基本上没几本是看过的,就算有时会看一会,也是被逼无奈。比起孙中山来,我真是差远了。

《 伟人少年的故事——孙中山》这本书真让我受益匪浅。我暗下决心﹕处在童年时期的我要学习孙中山孜孜不倦读书的习惯,到青年时代,我要学习他爱国的情感,长大了,我也要像他那样做一名祖国的栋梁之材,报效祖国!

孙中山的故事4

一九〇八年,孙中山先生颠沛流离地到了英国伦敦。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的注意。这些人有的怀着崇敬心情,有的抱着好奇心理,都想见到孙中山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测,孙中山肯定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绿林豪杰”。

待到与中山先生见面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博学多识、勤勉出奇的伟人。

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着连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热心的留学生便慷慨解囊,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了三四十个英镑送给中山先生,以暂时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将这些钱买了一大堆新书。一见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书告诉众人说,这是什么书,那是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怎么好,那本书又如何如何重要。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不禁目瞪口呆,有的为中山先生的好学精神所惊骇,也有的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来买了书。

这些人哪里知道在中山先生看来,书比面包更重要得多。他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的确,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假,每夭除了饮食做事以外,总是手不释卷。他每次外出旅行,什么行李都可以不带,却总要带上几本最新出版的书籍。即使是在火线上督战,他也要带许多书籍杂志放在指挥所里多军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书本拿在手上,从容不迫,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定所,每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了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读过了的书籍之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时候,每年所花的书籍费,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时侯,所花的书籍费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买书比买吃重要

孙中山一生喜爱读书。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齐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

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齐去看孙中山。来到孙中山的宿舍门口,他们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答应。“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们下次再来吧。”一个姑娘说。

“等一下儿,我来敲。”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他用力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来开门。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快请进!”

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新书。大家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30英镑。他们觉得很个性,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还有钱买书?”

“这是用你们送给我的钱买的,我还剩下10英镑呢!”

“你就应多买一些好吃的.,不好把身体搞坏了。”孙中山笑着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孙中山的故事5

孙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五世祖于明代中叶迁居香山县,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

其家无田产,佃二亩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孙中山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故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

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仅三年就成为全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员。当时与从上海回乡的陆皓东相识,并成莫逆之交。1878年,得长兄孙眉的帮助,到檀香山就学达5年之久。回国后曾偕陆皓东到村庙,见病者求神服食香灰,二人不满巫医骗人,遂分头将神像捣坏,因而出走香港。

到香港后洗礼入基督教,并继续读书,不久转学到广州博济医学院,结识了三合会首领郑仕良。后又闻香港西医书院招生,旋即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在学期间,除学习本科外,对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农业、乃至天文地理知识,无不涉猎,被友人称之为“通天晓”。

当时因深感清廷政治腐败,经常与同乡杨鹤龄以及陈少白、尤列等人共议国事,抨击朝政,时人认为此举为大不敬,称之为“四大寇”。其间曾致书濠头乡退休官吏郑藻如,提出禁鸦片、种蚕桑、办教育的主张。每逢假期回乡,就帮助农民选种施肥,改良水利,扩宽道路,并与乡绅商议改革乡政,制订预防盗贼的措施。有意以一村作示范,冀能做出成绩推广全国。

孙中山的故事6

孙中山先生爱儿童

孙中山先生平日为人题赠墨宝,喜欢写"博爱"二字。孙中山先生对"爱"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古人有所谓“爱民如子”,有所谓“仁民爱物”。"从这里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也就是爱人民的意思。而爱儿童则是孙中山先生"博爱"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山先生爱儿童,一方面固然出于他"民胞物与"的高尚德性,而更重要的是本于他为解除人民被恶劣政治压迫的崇高理想。据康德黎(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的老师)的儿子堪勒斯康德黎的回忆,孙中山先生因奔走革命,流亡英国,居住在他家的时候,常常慈祥地爱抚着他的头发,有时还亲切地和他谈话,即使在和别人谈论问题或沉思苦索救国救民道理的时候也是这样。由于流亡国外,孙中山先生不能爱抚在清政府专制统治下的中国儿童。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被选为革命政府的临时大总统,他普爱天下儿童的素愿得到初步的施展。在孙中山先生的号召提倡下,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儿童教养院、儿童学校。为了鼓舞儿童教育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孙中山先生还于1912年为广东人民捐资创办,由女革命党人徐慕兰、邓慕芬、黄扶庸主持的广东女子教育院儿童部,并亲笔题赠"幼吾幼"三个大字。这三个含意深远、语带劝勉的大字,不但勉励了当时广东女子教育院儿童部的工作人员,鼓舞了广大的儿童教养工作者,也抒发了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伟大胸怀。

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先生被迫于1912年4月1日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宏愿,也和他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一起,由于政权的丧失而遭受挫折。

1924年,孙中山先生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广州成立国共合作的革命政府,中国革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宏愿同样获得了进一步的实现。那时,革命政府所在地的广州,不但陆续增建了一批小学和儿童教养院,还开办了广东女子师范学校等培养儿童教育师资的专业学校。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对广东女子师范学校的一次演讲中,恳切地指出:"要使孩子们自出生至成人,都能受到国家的教育。为了提高儿童的文化知识,普及儿童教育,不仅要办小学,还要办平民学校,普及全体人民的教育,让成年人也知道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要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使父母们都能安心让孩子到学校里受教育。"可以想见他发展儿童教育事业的宏伟设想。令人惋惜的是:由于革命道路的曲折,孙中山先生要使全国儿童都能幸福地成长的理想,终孙中山先生之世都未能实现。

今天,中国已经是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大国,中国儿童已经得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愿望已经成为现实。孙中山先生虽然不能像辛亥革命那样及身而见,但是孙中山先生素来是以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公仆自任的,只要人民能获得幸福,他个人能否及身而见,在孙中山先生自己来说,自然是无关紧要的。

孙中山的故事7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读了孙中山的故事,我才知道孙中山小的时候也没有很好的生活,和他相比我真的很惭愧。

今天,我读了一个关于孙中山的故事,这一篇故事主要讲了孙中山一生喜欢读书。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起去看孙中山。来到孙中山的宿舍门口,他们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答应。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们下次再来吧。一个姑娘说。等一下儿,我来敲。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他用力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来开门。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快请进!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新书。大家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30英镑。他们觉得很奇怪,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还有钱买书?这是用你们送给我的钱买的,我还剩下10英镑呢!你应该多买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体搞坏了。孙中山笑著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读完这故事,我觉得很惭愧。我平时不爱读书,读着读着就会犯困,妈妈说我没有心机去读书,所以读着读着就会犯困

孙中山的故事8

孙中山先生与佛教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函复中华佛教总会申请立案的报告中,没有简单地把佛教视为迷信活动,而是本着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同意它的“揭宏通佛教,提振戒乘,融摄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甄择进行,以求世界永久和平和众生完全之幸福”的立会宗旨,肯定它“阐微索隐,补弊救偏,既畅宗风,亦裨世道”在中国社会和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同时,又指出“近世各国政教之分甚严,在教徒苦心修持,绝不干预政治,而国家尽力保护,不稍吝惜。此种美风,最可效法”,以启导中国佛教徒认清守戒清修的正确道路。孙中山还将中华佛教总会申请立案的报告发交教育部存案,使它在法律上取得“社团法人”的地位。这些有关佛教问题的批示和处置,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问题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

因此,孙中山博得了广大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故当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下广州的时候,广东的佛教徒即推广东佛教总会(后改为中华佛教总会广东分会)会长铁禅领头,于XXXX年5月在广州六榕寺召开欢迎孙中山大会。孙中山携同家属和广东军政府大都督胡汉民等出席欢迎大会,并给广东佛教徒题赠了“平等、自由、博爱”六个大字,以勉励他们遵守“临时约法”(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于XXXX年3月11日公布的、属于临时宪法性质质的最高法律)上有关宗教信仰的规定,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

孙中山还乘参加欢迎会之便,登上六榕寺的九级浮屠——花塔游览。他看到花塔从第二级起,每级都悬挂着四字的匾额一方。它们从第二级起,自下而上依次为“二仪高下”、“三光并耀”、“四表光被”,“五岳推尊”、“六合遥观”、“七星凌汉”、“八埏在望”、“九垓一览”。匾额对历史、艺术建筑来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而这八方匾额既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这座高耸入云的花塔各个层级的特色,又概括地体现了它那穿云插天、九垓一览的高昂气势,是不可多得的文艺杰作。把当年孙中山见过的这些匾额恢复过来,定能使这座中外驰名的佛教艺术建筑——花塔更加生色。

孙中山的故事9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一定会惩罚你的!”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孙中山的故事10

谁是中山装的创始人?

他就是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中山装自XXXX年诞生迄今,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饰。

XXXX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胸式短衫袴,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衣服上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随身必需品的携带也很适用。

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越南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XXXX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当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XXXX年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曾请他帮助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当中山先生穿上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又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是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即使在服装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上,中山先生也是立足于从本国的实际条件来考虑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

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孙中山的故事11

我记得曾经看过《孙中山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伟大的人物孙中山从小到大经历过的事,讲述了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奔走一生,最后为救国救民而鞠躬精粹的曲折历程。

孙中山小时候,他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一家人居住在一间又烂又小的房屋,很多时候一家人每天就是用几块红薯来糊口。虽然家境贫寒,孙中山一边做家务、下田劳动,一边抓紧一切时间来读书。在学习上,他非常刻苦用功,遇到不懂的问题勇于向老师请教,直到明白为止。

青少年时期,孙中山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到香港求学。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当了一名西医师。他决心要把自己所学的学问,都用到祖国强盛的事业上。他组织成立了兴中会,组织了革命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他在流亡伦敦的时候,深感自己的才智、学识不足以去应付斗争的需要,就利用图书馆里的藏书潜心阅读,并且实地考察欧洲各国,从中寻求更多的救国真理。终于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ZF,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

由于孙中山轻信袁世凯,把总统之位让给了他,革命果实就这样被窃取了。孙中山又开始讨袁护国活动。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后,孙中山又奋起斗军阀。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为求统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尽瘁,为革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孙中山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他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的感人故事、伟大精神给了我很多启示,更教育了我要好好学习、努力拼搏,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孙中山的故事12

1892年,孙中山以各门功课一百分的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学成后,孙中山被澳门华人公立的镜湖医院聘为西医科主任。他是这所中医院第一位聘任的西医,每日上午在该医院免费出诊,不收分文。下午在写字楼应诊,周日10时至12时在此接种牛痘。当时镜湖医院没有西药,孙中山想出“自愿赠医”、“药局赠药”的办法,由他向镜湖医院借款白银1400两,开办中西药局。孙中山赠诊后,由这个药局赠西药给病人。

就这样,有很多中外人士都被孙中山的妙手诊治好了。他对于解剖手术方面,特别精通,曾经在镜湖医院的一次手术中取出一颗肾结石,大如鸡卵,称重一两七钱。当时,能取出这么大的结石,实属罕见。

第二年,中西药局迁到广州,孙中山便通过医术来结交官吏商绅,筹划革命运动。清朝官吏都因为他名气高、学问大,从来没把他作为怀疑对象,直到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事情败露后,他才流亡海外,到檀香山开始职业革命者的生涯。

戊申年(1908年),孙中山在新加坡时,中兴报记者口患疾病。孙中山仅通过观其面色便知其病,马上开出药方,一星期之后,该记者大病痊愈。

孙中山当年迂至广州行医,是由于他医术精湛,待人亲切,无论门诊或出诊,诊费一律随意而付,加上他特别擅长外科手术和治疗肺病,在澳门行医不满三月就声名鹊起,招致了葡萄牙医生的嫉妒。澳门法律规定,医生从葡政府取得行医执照后方能在当地行医。孙中山受到葡萄牙医生排斥,所以不能在澳门立足。他后来在自传中也谈及此事。

孙中山的故事13

大家还记得三年级上册学的一篇《孙中山破陋习》的课文吗?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孙中山小时看姐姐缠足,长大后立志要废除这一陋习。说到这里,我想问你们对孙中山了解吗?今天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孙中山,原名孙文,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民主先行者,也是中华民国建国元勋。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关于孙中山还有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呢!那时,孙中山才刚担任总统。他穿着便服,很是简朴地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听说各个名门望族的达官贵人都会来参加。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了下来,并大声叫道:“今天孙大总统有重要会议,你这平民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孙中山听了,不禁笑了笑,反问道:“孙大总统不也是一位普通的人吗?”卫兵有些不耐烦了,说:“你赶快离开,否则孙大总统会打人的。”孙中山没有恼怒,而是紧紧地握住卫兵的手耐心又和蔼地说:“大总统也要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的公仆,怎么能打人呢?”他的话简而易懂,却意味深长。说话间,孙中山掏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才恍然大悟。惊恐之下卫兵摔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连忙弯下腰,双手将他扶起,并谅解地笑道:“这是干嘛?快快请起,我说过大总统也是人民的公仆!我是不会怪你的,况且你又没有做错什么,不用道歉!”卫兵听后感动地留下了眼泪。

孙中山的生活很朴实,人们时常很难把他同普通民众区分开来。他平易近人,天下为公,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给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和统一奋斗了一生。他的爱国业绩一直为人们仰慕和传颂。

是啊,总统也是人民的公仆。孙中山的伟大形象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孙中山的故事14

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少年时代,是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度过的。当时,翠亨村有户富裕人家,兄弟三人在屋后修了个花园。园里奇花异卉,争芳斗艳,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景色十分美丽。孙中山常常到这里玩耍,有时还帮着三兄弟干点杂活。

有一天,孙中山和小伙伴们正在花园里捉迷藏。忽然,十几个凶神恶煞似的清兵冲了进来,不管三七二十一,硬给三兄弟带上了手铐。原来,当地有个官吏相中了三兄弟的花园,为了占为己有,就依仗权势,罗织罪名,把三兄弟押进了县衙大牢。

翠亨村的乡亲们都知道三兄弟为人忠厚老实,纷纷为他们打抱不平。孙中山也恨透了那个贪赃枉法的官吏,决心摸一摸他的“老虎”屁股,灭一灭他的威风。

这天,他鼓起勇气,跨过一道破墙,悄悄溜进花园,东一脚,西一脚,把碎砖残瓦踢得四处乱飞。“劈劈啪啪”的响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官吏。

他佩刀走出屋子,见园里有个小孩,就厉声喝斥道:“小孩,干什么?”

“我到这里玩玩。”孙中山不慌不忙地回答。

“你好大的胆子,竟敢随便闯入我的花园,快快滚开!”那官吏发怒了。

孙中山毫不示弱,怒目而视:“这花园明明是三兄弟的,你为什么无理霸占!”

这下子,可触到了那官吏的疼处。他穷凶极恶地拔出刀来,暴跳着向孙中山刺去。

然而,机敏的孙中山一转身,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孙中山的故事15

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往在海边的一个村庄上。

一天,他约了几个朋友,轮流踢毽子,大家来比赛。踢了好一会儿,一个年纪大的孩子,踢不过一个小孩子。大孩子恼怒了,把小孩子打了一下。孙中山对大孩子说:“你大他小,你强他弱,你不该欺负他!”

一次许多海盗到村里抢劫。孙中山亲眼看到海盗把一户人家的门打破,抢去许多箱子,害的的那家的人大哭小喊。孙中山想:“为什么那户人家被强盗欺侮,中国却没有法律保护他们:”孙中山立下了改造中国的决心。

长大后,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