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兵的故事

本文已影响1.95W人 

关于兵的故事1

我相信读过【兵猴传奇】这本书的人一定不少,可我最喜欢的是关于狼獾的那一篇。说道这儿,可能还有一些人不知我说的这个狼獾是什么。狼獾何许人也?哦,不不不,狼獾不是人,那么狼獾是什么呢?貂熊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体长80~100厘米,体重8~14千克,尾长18厘米左右。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狼獾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这里狼獾称为貂熊}。

关于兵的故事

开始我看到狼獾被称为“山妖子”我就对它没一点好感,可是到最后才发现这个所谓的“山妖子”也是通人性的,只不过在猎人眼里它是动物界的“诸葛亮”,不像这样奸诈的应该是“曹操”在此特别声明我不是在骂曹操,其实就算曹操是奸雄,前面也要加上可爱这两个字。不说这个了,都跑题了。猎人总把抓到狼獾看为最高的荣耀,一旦抓住就能名声大振,成为最好的猎神。应为狼獾堪称比狐狸还聪明的动物,能轻易拿到猎人陷阱里美味食物,还能让猎人自己落到自己的陷阱里。可是它是知恩图报的动物,男孩从踹急的江水中把它们一家都救了出来,狼獾不但帮他找食物,还把他当亲儿子看待,从不把他当成外人。

动物也是有人性的,你对它好,它也对你好。正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天诛地灭”,我想猎人什么时候才能放下充满血腥的刀啊,保护动物,从我做起。

关于兵的故事2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被迫困在山路上大约五个小时,焦燥不安的司机不停地在来回跺着步,皮鞋碰到地的声响令人恐慌,持续漫延着车中人们的心。

车上有二十多名乘客,之中的我也百般无趣之下呆呆地望着窗外的“美景”。坐在我右边的是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她的孩子刚刚才两岁多一点,呀呀依依自言自语。睢左后方瞥去,嗯,那儿还坐着一个兵,他那张脸看上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他还似乎是个孩子呢。

那个兵,他,原本是所有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到寒冷的那个人。因为他将身上的衣服几乎全借给他人了,只留下一件单薄的衬衫和一条深色的长裤。

他将身上的衣物借给别人时,脸上尽是笑容。“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呵呵,应该的。”面对向他借衣物的人,他总是那么说。人们认为他是兵,应该这样,他自已当然也是这样想的。

“我是兵嘛,应该的。”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递给了一个女人戴。她向他致谢时,兵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女人满脸歉意地望着他,眼眶周边有点湿。兵实实地站在那边,单薄衬衣的他,人稍稍有点发抖。青到发紫的唇边有点干涉,眼中浮起了水雾。我默不作声地望着他,再也忍不住了,湿湿的泪滑过了我显得略微激动的脸颊。

“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兵把最后的军帽递给坐在我身后那孩子的母亲,那母亲却没接手,坚决没有收下那顶嵌着红五星的军帽。尽管她的孩子身子蜷成了一团,缩着脖子,可她母亲却紧紧地搂着她的孩子。

汽车被困在一条盘山公路上,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上坡的积雪扫向车所处的地方。车在风的推动下悄悄地往下滑。雪像是一双大手,想把车推入谷底。危险在焦心的等待下愈来愈近,但焦急的`人们似乎并没有察觉到。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不详。他下车了,悄悄地,他在为车中的二十几条鲜活的生命想办法。

关于兵的故事3

1、韩信巧分油

韩信是汉代的大将,小时候便爱动脑筋,聪明过人。

传说有一天,街上的两个卖油人正在争吵不休。路过这里的韩信,出于好奇,呆呆地看着。他终于明白,原来这两个人合伙卖油,因意见不合,准备把油桶里还剩下的十斤油平分后各奔东西,又为了分油不均而争执不下。

韩信仔细端详着,他们手头没有秤,只有一个能装3斤的油葫芦和一个能装7斤的瓦罐。他们用油桶倒来倒去,双方总不满意,因而吵嚷起来。

有没有办法把油分精确呢?

韩信面对两个各不相让的卖油人和眼前的油桶、瓦罐、油葫芦,默默沉思着。

忽然眼前一亮,大声说:“你们不要吵了,没有秤,也能够分均匀!”

说着,他把办法告诉了卖油人。

按照韩信的办法,两个人重新再分,果然都很满意。

2、韩信画兵挂帅印

萧何月下把韩信追回来,又极力向刘邦保举让韩信挂帅带兵。刘邦被磨得没办法,就赌气地说:“好吧,你叫他来,我倒要看看他有多大智谋。”

韩信被请来,刘邦拿出一块五寸见方的布帛,递给韩信说:“我给你一天的时间,你在这上面画士兵,能画多少,我就给你多少。”站在一旁的萧何心想:这块小布帛,能画几个士兵?急得暗暗叫苦。不想韩信却毫不迟疑地接过布帛就走。

第二天,韩信按时交上布帛,上面一个士兵也没有。但是萧何见了却大喜过望,刘邦看了也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确实小看了这个胯下之夫。于是就答应把全部兵马交给韩信,让他挂了帅。

你能猜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吗?

关于兵的故事4

据《明史》等史料记载,明朝后期,北方瓦剌首领率兵入侵中原,势如破竹,直捣山西大同,明英宗御驾亲征。无奈瓦剌军队强盛,又有臣子当内奸,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英宗被俘而押至北方,史称土木之变。一年后,瓦剌通知明朝接回英宗皇帝。大臣皆惧,以为陷阱,欲征十万大军讨伐,踏平瓦剌,抢救英宗。唯左都御史杨善反对出兵,恐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于是挺身而出,只身一人前往。

瓦剌首领态度傲慢,轻待杨善并说:“你来接皇帝,带礼物了吗?”杨善说:“若置钱物贿赂,世人皆笑瓦剌贪财好物,吾空手前来,正是为显示瓦剌首领是仁义清白的。我国目前正在修订史籍,回去定要把此事记下来,让瓦剌名声流芳百世。”此话抓住了对方的心理,给瓦剌找了个台阶。其首领听后转怒为喜,点头称善,其实内心明白,明朝也不是那么好惹的,旧皇帝朱祁镇虽被困,其军队依旧强固而实力雄厚,若交战双方只能是两败俱伤,占不了什么便宜,不如就势放了,还落得个顺水人情,于是乎过了两天瓦剌设宴为英宗送行。杨善不花一分半厘,亦不费一兵半卒,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解救皇帝回国,归功于他的勇敢机智,亦取决于他能言巧辩。

一句话胜过十万兵,彰显出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诸多游士说客,比较有名气的有子贡、范雎、张仪、苏秦、苏代、陈轸,全凭一张嘴求生存,进而得以富贵。

从政者若口才不行,则难以表达思想观念及行为观点,就无法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更难以做好群众工作;经商者没有口才,则不会讨价还价,与人交往受到限制,就不会增加经济收入。谚语云:“会说的说圆了,不会说的说翻了。”在不同场合中,语言得体,恰如其分,可化干戈为玉帛,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目标及计划得以顺利实现。反之则停滞不前,甚至使问题恶化。

说话像打仗,而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何打“胜仗”?主要是要了解对方想法,抓住其心理特点。《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把道理原则说透,分清楚轻重缓急,争取双赢,对方就容易接受。当然以言语说服他人是非常困难的。战国时期学者韩非子曰:“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说人之长,以为在利用他;说人之短,以为在讨厌他。该怎么说话?这就要靠平时的语言积累,锻炼口才基本功,审时度势,练就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关键还要凭着善良正直之心。切忌说别人痛处,哪壶不开单提哪壶。韩非子在《说难》一文中指出:“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在传说中,龙脖子下有逆鳞,触者而亡,游说者不去碰它,就算得上善于说话了。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大臣叫夷射,参加齐王晚宴,由于屋里闷热,夷射手里提着酒,边喝边走出来透气。没想到站在旁边的卫兵向他讨酒喝,夷射很生气,对卫兵骂道:“真是大胆,你是什么东西,一个小小卫士竟敢向我要酒喝,快滚!”卫兵讨酒不成,反而被一顿臭骂,敢怒不敢言。等夷射走后,就在那儿撒尿。第二天,齐王看见尿迹,闻着一股臊味,就问卫兵是谁干的?卫兵就告了夷射的黑状。齐王大怒,将夷射治罪。夷射自以为位高权重,根本没有把卑微的卫兵放在眼里,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出口伤人。而卫兵本来就是地位低下,恐怕别人瞧不起,这是他的硬伤,夷射的话犹如利剑刺着卫兵的伤痕。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所以小人物报复了大人物。夷射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话而受到放逐的惩罚,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昔日座上宾,今日阶下囚,实在是可叹!

无数事实证明,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让人笑,亦可让人哭;可以让人升迁,亦可让人丢官,切不可小觑之。在当今社会,若能掌握说话的艺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个人不仅得到长足进步,亦可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关于兵的故事5

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

意思:比喻只会高谈阔论而无真本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春秋时,有一年秦军进犯赵国,赵军在在廉颇的指挥下,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抵抗。见秦军势强,不能硬拼快攻,便采用持久之计,企图把秦军拖垮。下令坚守营垒,任秦军百般挑战,一概不理。秦军知道廉颇老将深谋远虑,难于对付,这样持久下去,对秦军非常不利,于是派出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是赵括,别的将军都是草包。赵王正因廉颇没有速战速胜而不满,听了谣言信以为真,忙派赵括接替廉颇,哲理名言。

赵括是大将赵奢的儿子,年轻时读了不少兵书,聪明而很有口才,父亲赵奢有时也驳不倒他,因此他也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使罢,如要用他,使赵军大败的一定是他!”

当时赵王派赵括去接替廉颇,正在病中的蔺相如表示反对,说:“赵括只不过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好比‘胶柱鼓瑟’,如何可行!”(参看“胶柱鼓瑟”)

赵王不听,还是要赵括去长平换回廉颇。

赵括到了前线,就把廉颇的持久抗战计划全部改变,军官也被大批更换。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围住。过了四十多天,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