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真实的人

本文已影响2.78W人 

过于真实的人,生活中其实大部分的人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却又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够懂得自己,有时候情感表达出来对彼此的感情也是有很大作用的,以下过于真实的人。

过于真实的人1

一个人追求真实,初心是为了让自己感到舒适。与人相处,不为了掩盖某种情绪,给自己造成更多的心理负担。

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简单纯粹,省去不必要的伪装,遮掩,刻意和讨好。

但不知何时,这种真实在有些人的身上,变了质。

有人可以不论时间场合,肆意释放自己的情绪。在明知对方内心很敏感脆弱时,还说出很多批判性的观点。

有人在不了解事情全貌时,就发表谴责,各种怪罪埋怨。有人在各种原则面前不屑一顾,对自己的欲望百般宠溺。

这样的真实,实际是一个人成全自身欲望的借口。已经失去真实的初心,渐渐偏离了航向。

是将自身的舒适,置于他人的感受之上。是放纵自己的缺点,并给其寻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到头来,既刺伤了别人,也让自己停滞在狭小的空间里,止步不前,变得凋敝荒凉。

要知道,真实,不是一个人给他人造成不便,给别人添堵的理由。

一个人的真实,是在善良的基础上,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一点点剥离彼此内心的桎梏,以达到坦诚且轻松相交的目的。

同事中有一位有名的“毒舌”,说话做事全凭自己的心思,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但她一直以此为傲,认为自己才是活得最通透明白的人。

有一次,另一位同事家中遭逢大变,为了照顾家人度过那段艰难的时期,她不得不在工作之余,熬夜做几份兼职,以贴补家用。

她是个很在意外在形象的人,即使在那段时间,她也会尽量每天把自己收拾得整齐漂亮,表现出一副精力饱满,丝毫不受影响的样子。

大家都看得出,她这是在勉力支撑,在努力维持自己在同事面前的体面,但看到她的辛苦和坚持,没人点破。

偏偏那位自认为真实的同事,不愿意从众。

过于真实的人

不是直言对方眼袋快掉到脸上,就是以一种冷笑的表情,指着对方有些泛黄的衬衫,或者已经被撞得严重破皮的鞋尖。

类似于那样的瞬间,那位女同事的脸色总是一阵白,一阵红。

她那么努力想要掩饰的窘迫,就这样被人无情地掀开。后来的她,渐渐变得沉默,也很少和人主动搭话。

这样的结果,却只是那位“毒舌”的同事,为了成全自己“不吐不快”般的真实。

寄语

生活中,希望我们在真实做自己的同时,也适当考虑下别人的感受。别让真实,成为人际关系的又一个导火索。

更别让真实,变成剜人心窝的刀子。

它不是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情感,盲目遵从内心的代名词。更不是一个人堂而皇之伤害他人,宣泄自身情绪的借口。

恰到好处的真实,应该与自我划清界限,更应该和自私泾渭分明。

生活中,那些过于真实的人,劝你“善良”。

别让你的真实,暴露了你的丑陋和无知。

对那些努力生活,在感情和现实中奋力坚守的人,你我应保有一份温暖和友善。那些被我们看在眼里,听到耳里的真实,很多时候,大可不必不吐不快。

因为,我们不知道,那是不是对方在跌跌撞撞的生活中,最后勉力维持的体面,亦或者,是他为自己内心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这样的人和情感,我们应予以成全。

而不是任由真实支配,一再敲碎他人的美梦。

人与人之间,真实做自己的同时,也应保有基本的友善。别让自己沉醉其中,渐渐迷失,在他人的人生中横冲直撞。

过于真实的人2

活得太真实的人,往往很苦

你是不是总是觉得,做人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因此你对人总会没有一点防备,做事总会没有一点私心。

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做的话,不仅自己累了,还经常被背叛而受到伤害。

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共鸣。 如果自己不考虑自己的事情,没有人会真正对你好,负责任的。

要成为人,在善待他人的同时对自己也需要好处,让他人做好事的时候,自己也需要一点私心,仅此而已,我们的心就不会疲惫。

人生如戏,戏常说如人生。

人的一生,决不是“真”。

在人生这个舞台上,自然地演绎自己的部分,保持正确的心态就好了,但是过度用力演绎反了。

友岳岳是个热心的人。

平时的时间不仅在工作上自愿帮助同事,工作结束后总是很开心,带同事回来“顺风车”。

后来有一次,他因家里有急事,急忙回家,没有把同事带到家门口。

第二天,我听到同事在背后说坏话

“平时那么热心,昨天却把他放在路上,真是个虚伪的人,以后要小心,别被他的外表骗了。”

过于真实的人 第2张

岳曰:

“那一瞬间,突然觉得真的没有价值,自己总是热情地对所有人,真的很累,自己也不知道真伪,最后得到的是“伪善”的评价。”

对人真是件好事,但不是总是为人活着,而是为人着想。 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你的真实感受,因为你不像他们那样适合你。

人与人之间最舒适的关系,就是过于保持冷静,相互独立,不累交往。

只有当你知道你不会冤枉自己的时候,你才不会背叛自己,你的人,你的心是不会受到伤害的。

这期间,一个读者对我说,她在婚姻中很累,很懊悔。

我向她询问了感情是不是有问题

她说她和丈夫结婚5年了,5年来她一直在想着这个家,一直在想着丈夫。

明白丈夫工作很累,不忍让丈夫做家务,她一下工就把所有家务都做完

因为想念岳母不容易,所以有很多照顾岳母的人,岳母生病了,自己在眼前照顾着什么都不做。

当然,这些苦难,起初她什么也没感觉到。 他看起来像一个家庭,没有必要那么清楚。

然后,她越来越感到不满,不满的原因是生活不是疲惫,而是她花了这么多钱,丈夫认为这是她应有的。

不仅一点也不感谢她,家里的事一点不好就会惹她生气。

过于真实的人 第3张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像这个读者一样的人,她们感情用事,为别人着想,害怕别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妥协,忍耐。

但是,最后得到了什么? 不是感谢,你应该那样做的。

常常人不要太期待别人,要明白自己对自己很好,自己不会不正当地对待自己。

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人心的冷淡所伤害。

不是所有的“真”,都能被珍惜

人的一生,无论在哪里都不必是真实的。

如果过于真实,就容易被“真”绑架,最终只能被出卖

真的会让自己受苦,让自己为难,让自己受苦。

人生是活着的,你自己也不重视自己,不改善自己,别人就不能改善你。

所以,不要总是强加自己的热情,不要总是强加对自己的不满,要下决心拒绝,要下决心背过脸去,下决心变得自私。

只有这个,你才能生活得更加轻松。

人的一生,最真实最美的状态就是下自己的象棋,打自己的牌,走自己的路,扮演自己的角色,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就够了。

过于真实的人3

不论别人再假,总有人很真实

处理刑事案件的法官曾说,“人在紧急状态之下,有时候根本不记得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在判案时,一旦发现有些人将细节交代的特别清楚,就要考虑这些是否是他们编出来的。”

可见,要还原事情的真相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何况是还原历史的真相。但总有一群人,他们不顾一切去追求真相。

他们是谁?他们又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01、警惕预先设定的结果

《历史三调》是保罗·柯文以义和团为载体,呈现出塑造过去,作为不同群体的观点,并阐述自己对于历史学家塑造过去的态度。

柯文认为,“历史学家重塑的历史实际上根本不同于人们经历的历史。”

经历者一方面无法预测到事件发生的结果;另一方面,“直接经历者在以后的岁月中会不断地复述过去发生之事,会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造他们过去的亲身经历,以便保持个人经历的完整性与连贯性。”

比如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看不到恋爱的结果,只能感受当下的存在(过程)。

我记得我的好朋友何甜(化名)和男朋友林杨(化名)刚在一起的时候,根本上想不到一周之后就会分手。

他们分手之后的一个上午,我和何甜去逛街,她还吐槽不知道为什么林杨要跟他在一起又分手?她言语中没有很深的愤怒。但是,当我们看到林杨和何甜的.舍友抱在一起的时候,她愤怒到不行,走过去把薯条、可乐等摔到林杨身上。

她消沉了很久,哭了好几天,回到家里,暑假过得不太好。但现在,她又重新恋爱了,她自己再说出她和林杨的过去的时候,她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而作为旁观者的我,已经知道前后故事的人,很容易将她和林杨的结局看成是事先已经注定的,他们一定会分手,不会幸福。

但这恰恰是历史学家很危险的地方,他在得知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极容易受到事件结果的影响。也正如戴维·麦卡洛所言,“历史学家所面临最大的挑战是让读者不再认为发生于其后者必然是其结果,相反,事情的发展是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简而言之,“不要想当然认为我们知道的结果都是预先注定的。”

过于真实的人 第4张

02、真实与意义的冲突

对待事情前因后果保持警惕,避免了将历史的解读走向了神话。这关乎到历史学家的重要准则,“必须有意识地遵守(在实践中从未完全实现过)社会公认的关于准确性和真实性的强制性标准。”

一旦历史书写过程中,结论直接或间接体现出对后果的预知,将可能放大某个历史的事件的价值。

比如两个人的恋爱,吵架的当下可能仅仅因为一件小事,但如果伴随着吵架而来对双方态度的不满,进而引发出冷战等事情,若极端走向分手。

两个人回过头来看,可能将这件小事的价值和意义扩大化,而忽视双方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吵起来的。

但真相并非那么重要,就像恋爱中,有时候对错不重要,重要是双方的态度,看以怎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双方的感情会得到维持和发展。

在历史的书写过程中,也会面临这样的难题,真相不那么重要,更重要是历史事件从何种角度去解读将带来利益最大化。

有人总将历史事件赋予各种意义,给人以最大的激励作用。而正因如此,总有人认为历史学家追求真实的工作是没有价值的,努力不过是一种骗人的把戏。柯文认为,“持这种立场的人往往是对历史学家工作有错误的看法。”

柯文以作为事件本身的义和团的讲述,让美国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是在一种怪异的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他们心中的中国形象是异化的、扭曲的。”

义和团不能简简单单以“排外”、“叛乱”或“革命”来形容,摆脱这些干扰,是研究义和团的第一步,“我们必须首先面对多年以来西方人心目中保持的严重神话化的义和团形象。”即,回归真实,要拨开迷雾。

03、拨开历史的迷雾

事情的真相被掩盖。实际上1897年-1898年的事态,大刀会因攻击教民,被政府所抛弃,其领袖被处死。“一方面,它加重了不信教的中国人对教民及其靠山——洋人的愤怒和仇恨情绪;另一方面,它促使中国官府采取严厉的政策对待所有试图把憎恨情绪转为公开的反教行动的民间团体。”

有关义和团的迷雾,主要是关于义和拳,它是大刀会有关刀枪不入理念和称为神拳的民间团体的集体性降神附体仪式的合二为一。

其次是义和团自身的特点,比如降神附体,干旱造成大量年轻人无事可做的状况,当地政府的无意的支持之下。其蓬勃发展起来后,使被排挤的外来宗教背后的外国人日益紧张,不断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中方起初并无任何行动。

随之而来义和团的暴力举动,引发清政府的不满,镇压但却造成重创,义和团连清朝的军官都不放过。杨福同是义和团杀死的第一名清军军官,“他的死如同助燃剂,使义和团运动的烈火烧得更旺。”

场面逐步失去控制,至使列强联合镇压。

义和团对当局的破坏性是炸裂的,并非是一以贯之的“扶清灭洋”。这样的真相,就像是误以为是好朋友的人,却是捅刀子捅得最凶的人。

这样的真相令人难以接受的,外加上有人总认为好处大于真相,进而放弃了对真相的挖掘。

柏拉图曾经有说过,如果正义没有任何好处,那为何还要追求正义呢?

如果真实算作为历史学家的正义的话,如果追求真相反倒没有裁剪真相给人们带来的价值更大,那他们又为何要去追求呢?

可能唯一的解释是,这个世界不论别人再怎么假,总有人会真实,这些人为了内心的准则,纯粹地活着。

追求真实固然让人敬佩,但我更敬佩的是直面过去的经历者,他们所面对的焦虑是旁人所无法想象的。

那么他们在面对焦虑的时候,又是如何的表现的?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