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黄梅戏发源地是什么地方

本文已影响2.21W人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

中国的黄梅戏发源地是什么地方1

一、黄梅戏的历史流传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唐代时黄梅县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时,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舞台掠影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黄梅调等,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流传到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前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

黄梅县城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古代地势低于江岸,自然灾害频繁,水灾尤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戏,以在灾年能逃水荒、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这就促使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发展,并向鄂赣皖毗邻地区辐射。

黄梅戏《女驸马》舞台照

从清朝乾隆后期到辛亥革命前后,黄梅县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戏曲,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即早期的黄梅戏。其后又借鉴吸收青阳腔和徽调元素,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成为了安徽主要地方戏曲和全国知名大剧种。

中国的黄梅戏发源地是什么地方
  

二、黄梅戏的当代发展

黄梅戏老电影《天仙配》剧照

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黄梅戏因此享誉海内外。1958年,、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了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问道:“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汇报了有关情况,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接着称赞鼓励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黄梅县黄梅戏剧院

主席的话一直激励着黄梅人。经不断努力,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同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2019年1月,黄梅县凭借黄梅戏入围“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黄梅戏名剧名角

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风格。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孟丽君》、《打猪草》、《路遇》、《小辞店》、《玉堂春》等。

著名的黄梅戏演员有邢绣娘、黄宗毅、严凤英、马兰等。

邢绣娘影视形象

1.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她出身贫寒,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严凤英

2.严凤英。10岁时开始学黄梅戏,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1952年在上海以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曾任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委员。

黄宗毅(图右)

3.黄宗毅。当代多能黄梅戏演员,尤以表演喜剧人物见长。不仅在黄梅戏《牛郎织女》中把憨厚纯朴的牛郎演得很成功,在《无事生非》中将护城官杜百瑞、《红楼梦》中将长史官这样戏份不多的人物,也演得活灵活现,是深受观众喜爱的黄梅戏演员。

中国的黄梅戏发源地是什么地方2

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

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一、唱腔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中国的黄梅戏发源地是什么地方 第2张
  

二、主腔

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1.花腔的艺术特点

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

2、彩腔

彩腔的基本结构是四句体。男女腔保持着共同的调式、共贩字位安排及共同的核心乐汇,但旋律线是男腔走低女腔走高。彩腔以“花腔六槌”作入头,第二句唱腔后用“花腔四槌”,第三句唱腔后用“花腔二槌”,一段彩腔唱完可用“花腔一槌”终止唱段。

中国的黄梅戏发源地是什么地方3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

中国的黄梅戏发源地是什么地方 第3张
  

扩展资料

1、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保留了曲艺向戏曲蜕变的痕迹。剧目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间上只在正月初五至二十三,平时婚丧及庙会时演出,至今仍保持自演自乐性。

2、黄梅文曲戏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坐唱,又叫“板唱”,无论街头巷尾、茶馆酒楼、庭院居宅,有一条板凳就可以演唱,有一人清唱(自拉自唱),二人对唱(男兼奏胡琴,女兼操牙板),三四人或五七人分角色演唱,演员兼奏胡琴、四胡、月琴等。

3、于民国初年搬上舞台,逐渐形成戏曲。这样台上的戏曲形式唱些大本头戏,台下的曲艺形式唱些小段,形成简便随时可唱,从此文曲即以曲艺与戏曲两种不同形式并行不悖地向前发展。均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