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不如鼓励

本文已影响1.55W人 

赞美不如鼓励,赞美在生活中要不少给孩子,有的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赞美才会成长,只有鼓励才会让孩子产生信念,但是也不要盲目赞美,下面为你分享一下,赞美不如鼓励。

赞美不如鼓励1

很多父母以为赞美就是鼓励宝宝,虽然两者都将焦点放在正向行为上,但是这两者之间有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赞美有可能会使孩子觉得挫折和沮丧,但鼓励却可以使孩子变得更有勇气,能够更坚强地面对问题。

促进亲子关系的重要技巧之一,就是鼓励。鼓励就是将你的注意力放在宝宝的天赋与能力上,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自信与自尊。鼓励可以让宝宝信任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宝宝学习并接纳自己的错误,进一步从错误中学习,同时也可让宝宝培养出接纳不完美的勇气。

赞美不如鼓励

赞美,鼓励,大不相同

很多父母以为赞美就是鼓励,其实赞美跟鼓励并不相同,赞美可能会使人挫败、气馁,但鼓励就不会出现这些负面的效果。为了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让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赞美与鼓励的目的与效果。

赞美是一种奖赏方式,是在竞争后获得的东西,它只提供给胜利者与最优秀的人。赞美型的父母常对宝宝说:“如果你做了什么什么,你将会得到奖赏!”而这些事往往是从父母的观点与角度出发,认为那是不错的事情,所以赞美是一种促使宝宝去追求外在奖赏的方式,尤其是父母所认定的好的事物。

鼓励是针对宝宝的努力或进步所做的,当然也包括小小的进步,只不过,重点在于对宝宝潜在的能力与价值的肯定上,所以说,鼓励是一种促使宝宝发挥及贡献自己潜能的方式。鼓励型的父母对宝宝与别人之间的比较不太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宝宝是否能够自我接纳?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困难?鼓励的目的,在于帮助宝宝发现自己有价值。因此,鼓励是通过内在的自我奖励来激励宝宝的,和赞美是不一样的。

别让赞美害了孩子

赞美和处罚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方法,过度信赖赞美的教育方式,有可能带来破坏性的效果,使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自己的价值是建立在他人的意见与评价上”的观念:一些顺服型的宝宝往往就是秉持着这种信念长大的,他们大多以能成功赢取他人的赞美为乐,不过,接下来的后果是,赞美可能使得这些顺服型的宝宝感到气馁、挫败,因为他们并不会每一次都获得赞美。

赞美不如鼓励 第2张

宝宝也可能变成只有在赞美之下才愿意合作的小朋友;如果没有得到赞美,他们可能会停止付出和贡献,而且也可能不自觉形成这样的观念:“只有在能取悦他人的时候,我才有价值。”这种观念对宝宝未来的人格发展是有害的,因为它让宝宝有忽视自我的想法,成为追逐取悦他人的爱好者。

拥有这种信念的宝宝也容易产生挫折感,因为他们不可能一直顺利地达到大人的标准,所以越来越少的赞美让他们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如果他们不能得到赞美,就有可能出现更差的行为表现。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值得被赞美,是刻意去证明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害怕不能再得到赞美,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不想费心去博取赞美。

有些宝宝长大之后会出现怨恨权威的个性,可能就与这样的成长过程有关。当父母用赞美的方式“控制”他们时,有些宝宝会拒绝再表现出那些被期望的行为,甚至试图做出相反的行为或出现不适当的行为,如自暴自弃,其实他们是故意用这些不合适的行为,来“击败”赞美型的父母,使他们的控制意图无法得逞,这样会导致恶性循环。

赞美不如鼓励2

01经常被赞美的孩子,更容易担心失败

“赞美”孩子并不总起到积极的效果。

研究者让孩子们解数学题,解完一组简单的题目后,给予每人一句反馈。对部分孩子,研究者赞美他们的智力:“哇,你太聪明了!”而对其他孩子,研究者谈论了他们的努力:“你刚才很用功。”之后,研究者将一些更难的题目给到孩子们。

结果表明:因为聪明而受到赞美的孩子更担心失败,他们倾向于完成难度较低的任务,遇到困难难以坚持,易焦躁,甚至表现出自尊水平的下降——赞美孩子的天赋,居然会打击他们的自尊心。

虽然赞美让人感到舒服,但它是一种评价,是把人捧得极高后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很可怕。当我们受到赞美后,常常会因为害怕自己配不上这种赞美,而平添不少压力。出于压力,我们更愿意重复相同的工作,心想:既然这样做就很好,为什么还要冒险去尝试更多可能性?

更有甚者,干脆什么都不做。诸如:“你们夸我文章写得好,可我并不知道是怎么个好法?我担心再写下去便会露怯。”人们竟然采取放弃的方式回应赞美。

如果对一个孩字说:“哇,这幅画你画得太美了!”或者夸一个下棋赢了的孩子:“你就是小棋王!”他们都会很开心,但让他再画一幅画或下一局棋时,他们可能就会开始踌躇。

赞美不如鼓励 第3张

02赞美比批评的效果更差

生活中,人们一张嘴就会忍不住开始加以评价,倘若用“不评价”的方式讲话,似乎不太容易。

实际上,“评价”这个动作近似于一种下定义式的表达,被评价者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很难有更多的选择。如果是面对面交流,可能造成冷场:你都已经下结论了,别人还说什么呢?从这个角度讲,赞美比批评更容易终止一个话题

因为面对批评,人们可以反驳:你说我不好,我可以表达不同意。但是面对赞美呢?反驳可能有些不妥,但又无话可接。就好像人们正聊得尽兴,有人突然说句:“我觉得大家都很好,很好,很好。”这会让现场气氛暴冷。如果人们想要继续聊,只有哈哈一笑忽略这句“评价”。

03学会不评价的交流

不评价的交流方式只关注具体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进行抽象判断、定义别人行为的好坏。

一个不评价的老师,会这样问学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业,发生了什么呢?”而一个习惯评价学生的老师则会说:“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业?”

前者是在关心一桩事件的发展过程,更接近事情的真相。而后者是在训诫,此时的老师根本不在意理由,已经将这个学生定性——“承认吧,你就是个差学生。”

实际上这个学生可能遇到了麻烦,可能有了新的想法,可能在表达某种态度......

当我们身处一种非评价的立场时,等于为这些信息的流通创造了空间:“说吧,让我看到它,我对你经历的事很感兴趣。”被提问者无须辩解,只要单纯地描述自己的经历就好。

赞美不如鼓励 第4张

04孩子需要的只是“被看见”

在不带有评价的交流中,人们在做的事就是描述经历本身。

描述经历看上去很简单,却极具力量。人们达成认知上的统一,远比挖空心思的“赞美”更能表达重视。

经常有家长问我,为什么每当孩子画画时,总说:“我不会”。其实,在与家长聊天的过程中,就能找到原因:家长与孩子对话时,无意间已经损伤了孩子的自信心,时间一长,继而就不爱画画了。

曾经有个孩子在纸上画了一条线,他对我说:“我画的是树叶在空中飘。”当时正值秋天,外面也是落叶纷纷,我当即帮孩子记录下来他画的内容,并将画贴在幼儿园的作品墙上。这个孩子每次经过这幅画,都会说:“看,这是我画的飘在空中的树叶。”之后,他每天都会画画,一年时间,这个孩子的画作内容变得充实很多。

对画画的孩子说:“这是你画的山、河水,河水里有一只船,船上这个人是在钓鱼吗?你还给他画了帽子!这边是一个太阳,这边是一个月亮,究竟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家长关注的是具体过程,这些话并不涉及褒贬,但孩子们会感到自己做的事被看见了,他们会乐于跟你讨论,也更有兴趣继续下去。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